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垂直密集城市的街区活力营造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6-19页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第16-17页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17-18页
        1.2.1 研究目的第17页
        1.2.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第18-19页
        1.3.1 研究对象第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第2章 垂直密集城市街区的发展概述第19-28页
    2.1 国外垂直密集城市街区的发展概述第19-26页
        2.1.1 高层建筑的发展概述第19-21页
        2.1.2 国外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第21-22页
        2.1.3 国外街区活力营造的相关理论研究第22-23页
        2.1.4 国外垂直密集城市街区的设计实践第23-26页
    2.2 国内垂直密集城市街区的发展概述第26-27页
        2.2.1 我国城市街区活力的相关理论研究第26页
        2.2.2 我国垂直密集城市街区的发展与比较第26-27页
    2.3 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垂直密集城市的研究第28-34页
    3.1 密度的概念第28页
        3.1.1 密度的定义第28页
        3.1.2 密度与人的活动第28页
    3.2 密集城市的研究第28-31页
        3.2.1 密集城市的提出背景与依据第28-30页
        3.2.2 密集城市的理论发展第30-31页
    3.3 垂直城市的研究第31-33页
        3.3.1 建筑的垂直城市性第31-32页
        3.3.2 城市的垂直城市性第32-33页
    3.4 小结第33-34页
第4章 街区与街区活力的研究第34-41页
    4.1 街区的相关概念第34-35页
        4.1.1 街区第34页
        4.1.2 街道第34-35页
        4.1.3 地块第35页
    4.2 街区与城市的关系第35-37页
        4.2.1 城市的基本单元第35-36页
        4.2.2 交互关系第36页
        4.2.3 联动关系第36页
        4.2.4 城市的向心力第36-37页
    4.3 活力的定义与相关理论研究第37-38页
        4.3.1 活力的词源释义第37页
        4.3.2 活力论与“活力”论第37-38页
    4.4 城市活力的研究第38-40页
        4.4.1 城市活力的理论研究第38-39页
        4.4.2 城市活力的概念归纳第39-40页
    4.5 小结第40-41页
第5章 我国垂直密集城市的街区活力现状分析第41-48页
    5.1 我国垂直密集城市街区的发展现状第41-42页
        5.1.1 可复制单元第41页
        5.1.2 混合发展第41-42页
        5.1.3 空间竞争第42页
    5.2 我国垂直密集城市街区活力问题的产生背景第42页
    5.3 我国垂直密集城市街区活力的衰败问题第42-47页
        5.3.1 交通的问题第42-43页
        5.3.2 尺度的问题第43-44页
        5.3.3 街区功能的分解第44-45页
        5.3.4 街区记忆危机第45-47页
    5.4 垂直密集城市街区的未来发展趋势第47页
    5.5 小结第47-48页
第6章 垂直密集城市街区活力营造的策略构建第48-56页
    6.1 垂直密集城市街区活力营造的设计指导理论第48-49页
        6.1.1 “巨构”理论第48页
        6.1.2 立体城市第48-49页
    6.2 垂直密集城市街区活力营造的社会学指导理论第49-50页
        6.2.1 结构功能主义第49页
        6.2.2 社会互动理论第49-50页
    6.3 垂直密集城市街区活力营造的案例研究第50-53页
        6.3.1 日本东京六本木新城第50-51页
        6.3.2 新加坡的集约式城市发展第51-53页
    6.4 垂直密集城市街区活力营造的必然性第53-55页
        6.4.1 传统街区与垂直密集城市街区的本质差异第53-54页
        6.4.2 垂直密集城市街区重构的可行性第54-55页
    6.5 小结第55-56页
第7章 垂直密集城市的街区活力营造策略第56-79页
    7.1 立体与重构第56-63页
        7.1.1 街区重构的认识第56-57页
        7.1.2 建立多维交通网络第57-58页
        7.1.3 内部空间的街区化第58-62页
        7.1.4 建立多维的空间层次第62-63页
        7.1.5 塑造多样化的空间类型第63页
    7.2 开放与引导第63-66页
        7.2.1 开放性边界的概念第64页
        7.2.2 垂直密集城市街区的边界特征第64页
        7.2.3 界面公共化与节点穿插第64-66页
    7.3 功能与尺度第66-70页
        7.3.1 聚合城市各功能体第66-67页
        7.3.2 拓展街区功能第67-68页
        7.3.3 合理的空间尺度第68-69页
        7.3.4 人性化设计第69-70页
    7.4 生态与共享第70-72页
        7.4.1 垂直密集城市的生态认识第70页
        7.4.2 共享的生态街区第70-72页
    7.5 仿生与参与第72-76页
        7.5.1 仿生式街区发展第72-73页
        7.5.2 原生活力的延续第73-74页
        7.5.3 社会可参与第74-75页
        7.5.4 鼓励非正式第75-76页
    7.6 设计实例分析——常德财鑫投融资中心第76-78页
        7.6.1 聚构第76页
        7.6.2 开放界面第76-77页
        7.6.3 内聚的城市街第77页
        7.6.4 院落的连续性第77-78页
    7.7 小结第78-79页
结论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3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3-84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设计项目第84-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EPC总承包工程项目沟通管理研究
下一篇:并行同深基坑开挖对既有紧邻地铁车站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