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机场终端区交通流协同建模仿真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多机场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国内外终端区仿真系统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1.4 本文内容和结构的安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多机场终端区运行模式分析 | 第18-27页 |
2.1 多机场终端区概念 | 第18-20页 |
2.1.1 多机场终端区定义 | 第18-19页 |
2.1.2 空域基本结构 | 第19-20页 |
2.2 多机场终端区运行模式分析 | 第20-24页 |
2.2.1 终端区运行性能主要指标 | 第20-21页 |
2.2.2 管制间隔 | 第21-22页 |
2.2.3 其他相关管制规则 | 第22页 |
2.2.4 进离场航班交通流的运行分析 | 第22-24页 |
2.3 典型多机场终端区的运行特点 | 第24-27页 |
2.3.1 多机场系统的机场位置特点 | 第24页 |
2.3.2 终端区运行模式问题分析 | 第24-26页 |
2.3.3 终端区空域结构优化方法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多机场终端区进离场交通流建模 | 第27-42页 |
3.1 多机场终端区空间资源—时间资源分析 | 第27-31页 |
3.1.1 空间资源分析 | 第27-29页 |
3.1.2 多机场终端区时间资源模型 | 第29-31页 |
3.2 基于空时资源交通流协同运行建模 | 第31-39页 |
3.2.1 交通流理论概述 | 第31-32页 |
3.2.2 进离场交通流特征分析 | 第32-33页 |
3.2.3 进离场交通流跟驰模型 | 第33-39页 |
3.3 模型约束限制 | 第39-40页 |
3.4 目标函数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重庆终端区空域建模仿真 | 第42-62页 |
4.1 仿真模块简介 | 第42-43页 |
4.2 重庆终端区空域分析 | 第43-44页 |
4.2.1 跑道使用间隔最低标准 | 第43-44页 |
4.2.2 空中航空器间隔最低标准 | 第44页 |
4.3 重庆终端区空域建模 | 第44-48页 |
4.3.1 静态空域结构模型 | 第44-47页 |
4.3.2 终端区交通流约束限制 | 第47-48页 |
4.4 终端区运行模型参数校验 | 第48-53页 |
4.4.1 航空器4D比对校验 | 第49-51页 |
4.4.2 扇区管制工作负荷比对 | 第51-52页 |
4.4.3 校验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4.5 终端区运行评价 | 第53-56页 |
4.5.1 终端区运行评价指标 | 第53-55页 |
4.5.2 终端区运行效能评估流程 | 第55-56页 |
4.6 重庆终端区运行性能评价 | 第56-61页 |
4.6.1 终端区运行评价指标输出 | 第56-58页 |
4.6.2 终端区运行评估 | 第58-6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终端区交通流运行优化仿真 | 第62-73页 |
5.1 交通流对终端区运行影响分析 | 第62-63页 |
5.2 终端区运行效率提升仿真分析 | 第63-72页 |
5.2.0 运行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63页 |
5.2.1 终端区运行效率提升实验仿真分析 | 第63-64页 |
5.2.2 进离场航路仿真配置验证 | 第64-65页 |
5.2.3 进离场交通流流量分配仿真实验 | 第65-66页 |
5.2.4 进离场交通流流量分配加量仿真 | 第66-7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