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儒家论文--四书论文

《论语》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15页
    1.1 研究意义第10页
    1.2 研究现状述评第10-14页
        1.2.1 国内研究述评第10-12页
        1.2.2 国外研究述评第12-14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4页
        1.3.1 研究思路第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页
    1.4 论文创新点第14-15页
第二章 《论语》考述及其德育思想第15-43页
    2.1 《论语》书名含义第15-16页
        2.1.1 伦理、叙理说第15-16页
        2.1.2 议论说第16页
        2.1.3 论难说第16页
        2.1.4 讨论编次、编纂说第16页
    2.2 《论语》名称来由第16-17页
        2.2.1 孔子的言论辑录第16页
        2.2.2 记述孔子与弟子之条理言论第16页
        2.2.3 孔子与弟子讨论之书第16-17页
        2.2.4 弟子辑录所闻孔子之善言第17页
    2.3 《论语》的作者以及成书年代第17-18页
        2.3.1 泛指孔门弟子编纂第17页
        2.3.2 具指孔门弟子编纂第17页
        2.3.3 齐鲁大师、邹鲁之士撰第17-18页
        2.3.4 子思所编第18页
        2.3.5 逐渐成书说第18页
    2.4 考述结论第18-20页
        2.4.1 《论语》书名含义及来由结论第18-19页
        2.4.2 《论语》作者及成书年代结论第19-20页
    2.5 以仁立德的德育基础第20-24页
        2.5.1 发乎孝悌以爱人,仁者爱人之心第20-21页
        2.5.2 君子行仁之道,立己达人之方第21-23页
        2.5.3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社会和谐之境第23-24页
    2.6 以义砺德的德育途径第24-29页
        2.6.1 义者宜也,万事遵循的道德标准第24-27页
        2.6.2 见得思义,义利并重的衡量尺度第27-29页
    2.7 以礼明德的德育规范第29-33页
        2.7.1“立于礼”的个人安身立命之本第29-31页
        2.7.2“礼以治”的国家文明富强之基第31-33页
    2.8 以智显德的德育表现第33-38页
        2.8.1 由学至知再由知到智的修习途径第33-34页
        2.8.2 知人知己以知命的智德表现第34-37页
        2.8.3 智德辅仁以至圣的人生追求第37-38页
    2.9 以信束德的德育原则第38-43页
        2.9.1 修身之要义第39-40页
        2.9.2 交友之原则第40-41页
        2.9.3 为政之准则第41-43页
第三章 《论语》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体现第43-60页
    3.1 为公民层面的合德实践确立价值准则第43-46页
        3.1.1 孝悌是家庭美德的根本第43-44页
        3.1.2 信德是人际友善的基础第44-45页
        3.1.3 仁爱是成才敬业的前提第45-46页
    3.2 为社会层面的合德风尚进行价值导向第46-50页
        3.2.1 家庭本位是社会稳定的基石第46-48页
        3.2.2 教育本位是社会进步的基础第48-49页
        3.2.3 礼仪规范是社会行为的尺度第49页
        3.2.4 同事和洽是社会效率的保障第49-50页
    3.3 为国家层面的合德发展树立价值目标第50-55页
        3.3.1 庶富而教的发展理念第51页
        3.3.2 才尽其用的兴国战略第51-52页
        3.3.3 诚实守信的民族特质第52-53页
        3.3.4 清正廉洁的执政素养第53-54页
        3.3.5 差别共富的小康目标第54-55页
    3.4 为全球层面的合德共生提供共存原则第55-60页
        3.4.1 不欲勿施的尊重原则第55-56页
        3.4.2 仁者爱人的平等原则第56-57页
        3.4.3 立己达人的共赢原则第57-58页
        3.4.4 信近於义的让渡原则第58-60页
结论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64-65页
致谢第65-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化人类学视域下《周易》时间哲学的现象学阐释
下一篇:盐结晶对石质文物的破坏及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