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折叠类型的预测模型构建及应用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蛋白质简介 | 第10-14页 |
1.1.1 蛋白质的组成 | 第10-11页 |
1.1.2 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 第11-13页 |
1.1.3 蛋白质的多样性 | 第13-14页 |
1.1.4 蛋白质的结构类型 | 第14页 |
1.2 相关数据库 | 第14-17页 |
1.2.1 蛋白质结构数据库---PDB | 第14-15页 |
1.2.2 蛋白质分类数据---SCOP | 第15-16页 |
1.2.3 蛋白质分类数据库——CATH | 第16-17页 |
1.3 蛋白质折叠类型识别 | 第17-21页 |
1.3.1 蛋白质折叠识别的意义 | 第18-19页 |
1.3.2 折叠类型识别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 课题来源和意义 | 第21-23页 |
第2章 隐马尔科夫模型 | 第23-27页 |
2.1 隐马尔科夫的原理 | 第23-24页 |
2.1.1 马尔科夫模型 | 第23页 |
2.1.2 隐马尔科夫模型的定义 | 第23-24页 |
2.2 隐马尔科夫模型的构成 | 第24-25页 |
2.3 隐马尔科夫模型在折叠识别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家族隐马尔科夫模型库构建及应用 | 第27-37页 |
3.1 家族模型训练集 | 第27-28页 |
3.2 建模过程 | 第28-32页 |
3.2.1 多结构比对 | 第29-30页 |
3.2.2 调整训练集 | 第30-31页 |
3.2.3 建立家族隐马尔科夫模型 | 第31-32页 |
3.3 家族模型扩充 | 第32-33页 |
3.4 模型库识别效果检验 | 第33-36页 |
3.4.1 检验集 | 第33-34页 |
3.4.2 评价标准 | 第34页 |
3.4.3 家族模型集识别效果检验 | 第34-35页 |
3.4.4 扩充家族模型库识别效果检验 | 第35-36页 |
3.5 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超家族隐马尔科夫模型库构建及应用 | 第37-49页 |
4.1 超家族模型建立 | 第37-38页 |
4.2 扩充超家族模型 | 第38-43页 |
4.2.1 分组建模扩充超家族模型 | 第38-42页 |
4.2.2 合并建模扩充超家族模型 | 第42页 |
4.2.3 扩充超家族模型 | 第42-43页 |
4.3 模型效果检验 | 第43-45页 |
4.3.1 超家族模型识别效果检验 | 第43-44页 |
4.3.2 扩充超家族模型集识别效果检验 | 第44-45页 |
4.4 家族模型与超家族模型比对 | 第45-46页 |
4.5 小结 | 第46-49页 |
第5章 蛋白质折叠类型识别的自动化 | 第49-57页 |
5.1 软件的功能 | 第49页 |
5.2 软件的开发环境 | 第49页 |
5.3 软件的使用 | 第49-54页 |
5.3.1 安装 | 第49-50页 |
5.3.2 软件使用 | 第50-5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4-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