楤木茎皮多糖的提取工艺、理化性质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3-28页 |
1.1 植物多糖的研究概况 | 第13-24页 |
1.1.1 多糖概述 | 第13页 |
1.1.2 植物多糖的提取 | 第13-16页 |
1.1.3 植物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16-19页 |
1.1.4 植物多糖的理化性质 | 第19-21页 |
1.1.5 植物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21-24页 |
1.2 楤木的研究概况 | 第24-27页 |
1.2.1 楤木简介 | 第24-25页 |
1.2.2 楤木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2.3 楤木属植物活性多糖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7-28页 |
1.3.1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27页 |
1.3.2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2 楤木茎皮多糖的热水浸提工艺优化 | 第28-39页 |
2.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第28-29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2.1.2 试验试剂 | 第28页 |
2.1.3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28-2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9-32页 |
2.2.1 热水浸提工艺流程图 | 第29-30页 |
2.2.2 多糖含量测定 | 第30页 |
2.2.3 单因素试验 | 第30-31页 |
2.2.4 响应面优化试验 | 第31-32页 |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2-38页 |
2.3.1 葡萄糖标准曲线 | 第32页 |
2.3.2 单因素试验 | 第32-35页 |
2.3.3 响应面优化试验 | 第35-38页 |
2.4 小结 | 第38-39页 |
3 楤木茎皮多糖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优化 | 第39-50页 |
3.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第39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9页 |
3.1.2 试验试剂 | 第39页 |
3.1.3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39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9-42页 |
3.2.1 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流程图 | 第39-40页 |
3.2.2 多糖含量测定 | 第40页 |
3.2.3 单因素试验 | 第40-41页 |
3.2.4 响应面优化试验 | 第41-42页 |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2-49页 |
3.3.1 葡萄糖标准曲线 | 第42页 |
3.3.2 单因素试验 | 第42-45页 |
3.3.3 响应面优化试验 | 第45-49页 |
3.4 小结 | 第49-50页 |
4 楤木茎皮多糖的理化性质 | 第50-59页 |
4.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第50-51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50页 |
4.1.2 试验试剂 | 第50-51页 |
4.1.3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51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51-54页 |
4.2.1 楤木茎皮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51-52页 |
4.2.2 一般理化性质检测 | 第52-53页 |
4.2.3 紫外光谱检测 | 第53页 |
4.2.4 红外光谱检测 | 第53页 |
4.2.5 分子量测定 | 第53页 |
4.2.6 单糖组成分析 | 第53-54页 |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4-58页 |
4.3.1 蛋白脱除率 | 第54页 |
4.3.2 多糖保留率 | 第54页 |
4.3.3 一般理化性质 | 第54-55页 |
4.3.4 紫外光谱特性 | 第55页 |
4.3.5 红外光谱特性 | 第55-56页 |
4.3.6 分子量 | 第56-57页 |
4.3.7 单糖组成 | 第57-58页 |
4.4 小结 | 第58-59页 |
5 楤木茎皮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59-65页 |
5.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第59-60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59页 |
5.1.2 试验试剂 | 第59页 |
5.1.3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59-60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60-61页 |
5.2.1 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第60页 |
5.2.2 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第60-61页 |
5.2.3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第61页 |
5.2.4 还原力测定 | 第61页 |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1-64页 |
5.3.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第61-62页 |
5.3.2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 | 第62-63页 |
5.3.3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 | 第63页 |
5.3.4 还原力 | 第63-64页 |
5.4 小结 | 第64-65页 |
6 研究成果及展望 | 第65-67页 |
6.1 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7 参考文献 | 第67-76页 |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9 致谢 | 第77-78页 |
附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