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诊断学论文--影像诊断学论文--核磁共振成像论文

基于MRI的晕动敏感个体差异与脑结构及功能连接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符号对照表第11-12页
缩略语对照表第12-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4页
    1.1 引言第16-17页
    1.2 晕动敏感个体差异的研究现状第17-21页
        1.2.1 性别对晕动敏感性影响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2 年龄对晕动敏感性影响的研究现状第18页
        1.2.3 遗传因素对晕动敏感性影响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1.2.4 激素水平与晕动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现状第19-20页
        1.2.5 晕动敏感性的脑影像学研究现状第20-21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1-22页
    1.4 全文内容结构框架安排第22-24页
第二章 磁共振成像技术第24-34页
    2.1 结构磁共振成像第25-28页
    2.2 功能磁共振成像第28-30页
    2.3 弥散张量成像第30-34页
第三章 晕动恶心反应的个体差异与脑皮层厚度及功能连接的相关性研究第34-46页
    3.1 引言第34-35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5-40页
        3.2.1 被试信息第35页
        3.2.2 实验内容第35-36页
        3.2.3 晕动敏感史评价第36页
        3.2.4 构建视觉运动诱发的晕动模型第36-37页
        3.2.5 晕动造模后的恶心评价第37-38页
        3.2.6 影像数据采集第38页
        3.2.7 数据分析第38-40页
    3.3 研究结果第40-44页
        3.3.1 MSSQ得分与晕动造模后恶心评分的分布情况第40-41页
        3.3.2 MSSQ与晕动造模后恶心评分相关性结果第41页
        3.3.3 全脑皮层厚度与晕动恶心反应得分的相关性结果第41-42页
        3.3.4 功能连接与MSSQ个体差异的相关性结果第42-43页
        3.3.5 多元分层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第43-44页
    3.4 结果讨论第44-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晕动恶心反应的个体差异与脑白质微结构的相关性研究第46-54页
    4.1 引言第46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46-47页
        4.2.1 被试信息第46页
        4.2.2 实验内容第46页
        4.2.3 影像数据采集第46-47页
        4.2.4 数据分析第47页
    4.3 研究结果第47-51页
        4.3.1 MSSQ与晕动造模后恶心评分的分布情况第47-48页
        4.3.2 MSSQ与DTI相关性分析结果第48-49页
        4.3.3 晕动造模后恶心评分与DTI相关性分析结果第49-51页
    4.4 结果讨论第51-52页
    4.5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五章 晕动后皮质醇水平个体差异与脑皮层厚度及白质的相关性研究第54-60页
    5.1 引言第54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54-56页
        5.2.1 被试信息第54-55页
        5.2.2 实验内容第55页
        5.2.3 数据采集第55页
        5.2.4 数据分析第55-56页
    5.3 研究结果第56-58页
        5.3.1 皮质醇含量在晕动过程的变化情况第56页
        5.3.2 皮层厚度与皮质醇含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第56-57页
        5.3.3 DTI与皮质醇变化的相关性结果第57页
        5.3.4 多元分层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第57-58页
    5.4 结果讨论第58-59页
    5.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0-62页
    6.1 研究总结第60-61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72页
附录A第72-74页
致谢第74-76页
作者简介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久坐、饮酒与中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的关系
下一篇: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马尾神经损伤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