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Pb及Fe-Li界面特性的原子模拟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7-27页 |
| 1.1 聚变堆包层相关背景 | 第17-20页 |
| 1.2 界面合金化 | 第20-21页 |
| 1.3 固-液界面性质 | 第21-23页 |
| 1.4 腐蚀产物对液态金属的影响 | 第23-24页 |
| 1.5 固-液界面辐照 | 第24-25页 |
| 1.6 本研究工作的目的与内容 | 第25-27页 |
| 第2章 分子动力学理论及计算分析方法 | 第27-40页 |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 2.2 分子动力学理论基础 | 第28-29页 |
| 2.3 系综控制方法 | 第29-34页 |
| 2.4 牛顿运动方程数值积分方法 | 第34-36页 |
| 2.5 分子动力学中边界条件的处理 | 第36-37页 |
| 2.6 分子动力学中常用的计算分析方法 | 第37-40页 |
| 2.6.1 微观结构表征方法 | 第37-39页 |
| 2.6.2 扩散系数的计算方法 | 第39页 |
| 2.6.3 粘度的计算方法 | 第39-40页 |
| 第3章 元素势及合金势的构建 | 第40-52页 |
| 3.1 引言 | 第40页 |
| 3.2 嵌入原子方法 | 第40-42页 |
| 3.3 Li、Pb、Fe元素势的构建及检验 | 第42-47页 |
| 3.3.1 元素势的构建 | 第42-43页 |
| 3.3.2 元素势的检验-热力学性质 | 第43-46页 |
| 3.3.3 元素势的检验-结构信息 | 第46-47页 |
| 3.3.4 元素势的检验-扩散性质 | 第47页 |
| 3.4 Li-Pb及Fe-Li合金势的构建及检验 | 第47-51页 |
| 3.4.1 Li-Pb合金势的构建及检验 | 第47-50页 |
| 3.4.2 Fe-Li合金势的构建及检验 | 第50-51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4章 Li-Pb界面合金化 | 第52-62页 |
| 4.1 引言 | 第52页 |
| 4.2 模型构建与计算方法 | 第52-53页 |
| 4.3 界面合金化过程 | 第53-57页 |
| 4.4 合金化产物的鉴定 | 第57-61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5章 Fe-Li固-液界面性质 | 第62-79页 |
| 5.1 引言 | 第62页 |
| 5.2 模型构建与计算方法 | 第62-63页 |
| 5.3 界面结构的表征 | 第63-72页 |
| 5.3.1 精细密度 | 第63-65页 |
| 5.3.2 微观结构图 | 第65-67页 |
| 5.3.3 界面处Fe原子面的弛豫行为 | 第67-69页 |
| 5.3.4 二维密度图 | 第69-72页 |
| 5.4 界面处原子的扩散特性 | 第72-75页 |
| 5.5 Li原子向Fe中的扩散 | 第75-76页 |
| 5.6 界面性质各向异性的原因 | 第76-78页 |
| 5.7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第6章 Fe原子在液态Li中的团聚 | 第79-88页 |
| 6.1 引言 | 第79页 |
| 6.2 模型构建与计算方法 | 第79-80页 |
| 6.3 Fe原子在液态Li中的团聚过程 | 第80-82页 |
| 6.4 温度对Fe原子团聚行为的影响 | 第82-85页 |
| 6.5 Fe团簇对液态Li粘度的影响 | 第85-87页 |
| 6.6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 第7章 Fe-Li固-液界面在辐照下的响应 | 第88-100页 |
| 7.1 引言 | 第88页 |
| 7.2 模型构建与计算方法 | 第88-90页 |
| 7.3 界面结构的变化 | 第90-92页 |
| 7.4 Fe块内缺陷的演化 | 第92-95页 |
| 7.5 液态Li对PKA的缓冲作用 | 第95-98页 |
| 7.6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100-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17页 |
| 致谢 | 第117-118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提交的论文目录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