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形成及演化论文--土壤分析论文

仰韶文化遗址区古土壤微形态特征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引言第11-22页
    1.1 研究背景与项目依托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项目依托第12页
    1.2 研究现状第12-19页
        1.2.1 灰烬层、火堆、火塘的土壤微形态第12-13页
        1.2.2 生活居住区土壤微形态第13-14页
        1.2.3 耕作区土壤微形态第14-15页
        1.2.4 墓葬区土壤微形态第15页
        1.2.5 制陶区土壤微形态第15-16页
        1.2.6 冶金区土壤微形态第16-19页
    1.3 存在问题及研究意义第19-20页
    1.4 研究内容第20页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0-22页
        1.5.1 研究思路第20-21页
        1.5.2 技术路线第21-22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第22-24页
    2.1 仰韶村文化遗址自然地理概况第22-23页
    2.2 仰韶村文化遗址考古历史概况第23-24页
第3章 材料与方法第24-30页
    3.1 样点的选取第24页
    3.2 样品的采集第24-25页
        3.2.1 土壤微形态样品采集第24-25页
        3.2.2 其他实验样品采集第25页
    3.3 土壤微形态分析方法第25-28页
        3.3.1 薄片的制作方法第25-27页
        3.3.2 图片的提取及处理第27-28页
    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能谱分析(EDS)方法第28-29页
        3.4.1 观察样品制作方法第28页
        3.4.2 图片和数据的提取和处理第28-29页
    3.5 土壤其他特性测试方法第29-30页
第4章 实验结果和分析第30-45页
    4.1 土壤剖面描述及分析第30-33页
    4.2 土壤微形态特征分析第33-43页
        4.2.1 土壤微结构第33-36页
        4.2.2 土壤孔隙第36-40页
        4.2.3 土壤基质第40-41页
        4.2.4 植物遗存第41-43页
    4.3 土壤其他特性分析第43-45页
        4.3.1 土壤磷元素分析第43-44页
        4.3.2 植硅体分析第44页
        4.3.3 孢粉、炭屑分析第44-45页
第5章 遗址区古土壤微形态环境意义第45-67页
    5.1 遗址区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重建第45-50页
        5.1.1 土壤微形态特征与气候波动变化的关系第45-48页
        5.1.2 古流水作用第48-50页
    5.2 遗址区不同古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形态特征第50-54页
        5.2.1 居住区土壤微形态第50-52页
        5.2.2 制陶区土壤微形态第52-53页
        5.2.3 墓葬区土壤微形态第53-54页
    5.3 古土壤微形态特征揭示的遗址区古人类活动信息第54-67页
        5.3.1 古人类用火情况第54-57页
        5.3.2 古人类制陶工艺第57-67页
第6章 结论与讨论第67-70页
    6.1 结论第67-68页
    6.2 可能的创新点第68页
    6.3 讨论第68-70页
致谢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8页
附录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分形理论的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分类研究
下一篇:联合语义约束和面向对象方法提取山区居民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