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符号说明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2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氧化石墨烯在多巴胺的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 第14-17页 |
1.2.1 分离化学分析法 | 第14-15页 |
1.2.2 电化学分析方法 | 第15-16页 |
1.2.3 光化学分析法 | 第16-17页 |
1.3 荧光分析法检测多巴胺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3.1 反Stokes荧光分析法 | 第17页 |
1.3.2 Stokes荧光分析法 | 第17-19页 |
1.4 基于稀土离子发光分析应用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32页 |
第二章 氧化石墨烯增强Tb(Ⅲ)-DA体系荧光双模式检测多巴胺 | 第32-58页 |
2.1 引言 | 第3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2-34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32-33页 |
2.2.2 试剂 | 第33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2.2.4 血清样品处理 | 第3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4页 |
2.3.1 荧光光谱 | 第34-37页 |
2.3.2 溶液pH和缓冲溶液及用量的影响 | 第37页 |
2.3.3 Tb~(3+)浓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4 GO浓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2.3.5 加入顺序的影响和信号稳定性 | 第39-40页 |
2.3.6 干扰物质的影响 | 第40-42页 |
2.3.7 DA的选择性响应 | 第42-43页 |
2.3.8 标准曲线和检出限 | 第43页 |
2.3.9 样品分析 | 第43-44页 |
2.4 机理探讨 | 第44-51页 |
2.4.1 GO的基本表征 | 第44-46页 |
2.4.2 Tb~(3+)发光机理探讨 | 第46-51页 |
2.5 结论 | 第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第三章 乙酸协同增强Tb(Ⅲ)-Y(Ⅲ)-GO-DA体系共发光效应检测多巴胺 | 第58-76页 |
3.1 引言 | 第5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8-60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58页 |
3.2.2 试剂 | 第58-60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60页 |
3.2.4 血清样品处理 | 第6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0-69页 |
3.3.1 荧光光谱 | 第60-61页 |
3.3.2 溶液pH与缓冲溶液及用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3.3.3 Y~(3+)浓度的影响 | 第62-63页 |
3.3.4 NaAc浓度的影响 | 第63-64页 |
3.3.5 GO浓度的影响 | 第64页 |
3.3.6 Tb~(3+)浓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3.3.7 加入顺序的影响和信号稳定性 | 第65-66页 |
3.3.8 干扰物质的影响 | 第66-67页 |
3.3.9 标准曲线和检出限 | 第67-69页 |
3.3.10 样品分析 | 第69页 |
3.4 机理探讨 | 第69-72页 |
3.5 结论 | 第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主要论文目录 | 第80-81页 |
附件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