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汽车减振器发展与其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2.1 汽车减振器发展历程 | 第15-16页 |
1.2.2 汽车减振器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3 汽车减振器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2.4 研究现状总结 | 第21-22页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 第22-24页 |
1.3.1 课题研究的目标 | 第22页 |
1.3.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双筒充气式液压减振器工作原理与台架实验 | 第24-33页 |
2.1 汽车双筒充气式液压减振器的基本结构 | 第24-25页 |
2.2 汽车双筒充气式液压减振器的工作原理及动态特性 | 第25-28页 |
2.2.1 减振器的工作原理 | 第26-28页 |
2.2.2 减振器的动态特性 | 第28页 |
2.3 汽车双筒充气式液压减振器的台架实验 | 第28-32页 |
2.3.1 台架测试系统及原理 | 第29-30页 |
2.3.2 台架测试减振器的速度特性 | 第30-31页 |
2.3.3 台架测试减振器阻尼特性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减振器三维仿真计算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33-45页 |
3.1 数值仿真理论 | 第33-35页 |
3.1.1 流体流动控制微分方程 | 第34页 |
3.1.2 流体流动紊流数值模拟 | 第34-35页 |
3.2 减振器建模假设 | 第35-36页 |
3.3 减振器物理模型 | 第36-42页 |
3.3.1 减振器几何模型 | 第36-39页 |
3.3.2 减振器内流场模型 | 第39-41页 |
3.3.3 边界条件和基本参数 | 第41-42页 |
3.4 减振器三维内流场模型的验证 | 第42-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结构参数对减振器动态性能的影响 | 第45-50页 |
4.1 常通孔尺寸对减振器动态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 节流阀最大开度对减振器动态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 活塞杆直径对减振器动态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减振器充入的气体对其动态性能的影响 | 第50-55页 |
5.1 充气式减振器基本介绍 | 第50页 |
5.2 充入气体的种类对减振器动态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5.3 气体压强对减振器动态性能的影响 | 第51-52页 |
5.4 气体的量对减振器动态性能的影响 | 第52-5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六章 双向流-固耦合分析节流阀对减振器的动态性能的影响 | 第55-65页 |
6.1 减振器阀片变形曲面方程 | 第55-57页 |
6.2 减振器阀片研究方法比较 | 第57-62页 |
6.2.1 减振器阀片变形的有限元法分析 | 第57-58页 |
6.2.2 减振器阀片变形的单向流-固耦合分析 | 第58-60页 |
6.2.3 减振器阀片变形的双向流-固耦合分析 | 第60-61页 |
6.2.4 仿真精度对比 | 第61-62页 |
6.3 减振器节流阀片对其动态性能研究 | 第62-63页 |
6.3.1 节流阀片刚度对其动态性能研究 | 第62-63页 |
6.3.2 节流阀片之间摩擦系数动态性能研究 | 第6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总结 | 第65-66页 |
展望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