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好”:冀南民间信仰生活研究--以广宗县大平台村为核心个案
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绪论 | 第13-27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研究对象和意义 | 第13-15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3-14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14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25页 |
一、打醮研究 | 第15-22页 |
二、摆会研究 | 第22-23页 |
三、信仰组织研究 | 第23-25页 |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第四节 关键术语厘定 | 第26-27页 |
第一章 沙丘、老漳河与大平台村的生活世界 | 第27-40页 |
第一节 沙丘平台的前世今生 | 第27-29页 |
一、“困龙之地” | 第27-29页 |
二、人祸频仍 | 第29页 |
三、土壤贫瘠 | 第29页 |
第二节 老漳河的潮起潮落 | 第29-31页 |
第三节 大平台村民的生活世界 | 第31-40页 |
一、东片、中片和后街 | 第31-34页 |
二、“娶媳妇儿,难!” | 第34-40页 |
第二章 “花花好”——大平台村民的信仰图景 | 第40-53页 |
第一节 “花花好”释义 | 第40-47页 |
一、花花绿绿的“功活” | 第41-42页 |
二、五花八门的神灵 | 第42-43页 |
三、万头攒动的行好群体 | 第43-44页 |
四、花样百出的敬神仪式 | 第44-46页 |
五、“俺就是好事儿!” | 第46-47页 |
第二节 “花花好”的时空秩序 | 第47-53页 |
一、“花花好”的节日 | 第47-51页 |
二、村落神圣空间 | 第51-53页 |
第三章 修庙、打醮与摆会——“花花好”的信仰实践 | 第53-70页 |
第一节 灵验、神示与修庙 | 第53-55页 |
一、修庙的神示 | 第53-54页 |
二、重修玉皇庙 | 第54-55页 |
第二节 村落打醮仪式 | 第55-67页 |
一、“神箱”传说与打醮传统 | 第56-57页 |
二、打醮参与人员面面观 | 第57-61页 |
三、醮棚神灵的设置 | 第61-62页 |
四、2015年开光道场醮仪流程 | 第62-67页 |
(一) 神像开光道场 | 第63页 |
(二) 正月二十醮仪 | 第63-65页 |
(三) 正月二十一醮仪 | 第65-66页 |
(四) 正月二十二醮仪 | 第66-67页 |
第三节 信仰会社的摆会活动 | 第67-70页 |
一、大平台菩萨会 | 第67-69页 |
二、大平台阎王会 | 第69-70页 |
第四章 “花花好”与村落生活 | 第70-85页 |
第一节 搭棚过会 | 第70-74页 |
一、“广设帐幕,陈列神祇”——搭棚过会的传统 | 第70-71页 |
二、“醮棚”——村落集体的象征 | 第71-72页 |
三、搭棚的逻辑、实践与意义 | 第72-74页 |
四、以村落的名义行好 | 第74页 |
第二节 信仰结社与村落自治传统 | 第74-79页 |
一、会首制——村落型庙会的组织基础 | 第75-76页 |
二、轮值制——信仰仪式运作原则 | 第76-79页 |
第三节 行好传统与村落发展 | 第79-85页 |
一、老儒的心思 | 第79-81页 |
二、东北女人的故事 | 第81-82页 |
三、傻三的生活 | 第82-85页 |
结语:回归“行好”本义 | 第85-87页 |
附录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9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