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2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3 研究的方法、思路和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1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基本理论 | 第16-26页 |
·意识形态的概念和功能 | 第16-21页 |
·意识形态的概念 | 第16-18页 |
·意识形态的功能 | 第18-21页 |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 第21-26页 |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 | 第21-22页 |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含义与根源 | 第22-26页 |
第2章 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对于巩固执政党执政地位的历史经验与重要作用 | 第26-36页 |
·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对于巩固政党执政地位的历史 经验 | 第26-33页 |
·前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历史经验——以苏联为例 | 第26-29页 |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历史经验——以美国为例 | 第29-31页 |
·新兴工业化国家执政党的历史经验——以新加坡为例 | 第31-33页 |
·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对于巩固执政党执政地位的重要作用 | 第33-36页 |
·建构价值认同,增强执政的合法性 | 第33-34页 |
·凝聚人心,形成参与事业的合力 | 第34页 |
·协调利益冲突,保持社会的有序和稳定 | 第34-35页 |
·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袭,提高群众的“免疫力” | 第35-36页 |
第3章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对于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历史经验与重要作用 | 第36-52页 |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探索与 | 第36-48页 |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探索与历史经验 | 第36-40页 |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探索与历史经验 | 第40-43页 |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探索与历史经验 | 第43-45页 |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与历史经验 | 第45-48页 |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对于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重要作用 | 第48-52页 |
·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提供合法性论证 | 第48-49页 |
·动员党员和人民群众投身于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 | 第49页 |
·有效协调利益矛盾和冲突,为党执政提供和谐、稳定、健康的社会环境.. | 第49-50页 |
·引领与整合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巩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 第50-51页 |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展党的先进性 | 第51-52页 |
第4章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路径选择 | 第52-61页 |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 | 第52-54页 |
·完善党管意识形态的体制与机制 | 第52-53页 |
·把握舆论导向,加强教育引导 | 第53页 |
·改进意识形态建设的方法和手段 | 第53-54页 |
·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理论队伍 | 第54页 |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保持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 第54-56页 |
·体现为民性 | 第54-55页 |
·体现时代性 | 第55页 |
·体现包容性 | 第55-56页 |
·建设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夯实党执政的思想基础 | 第56-58页 |
·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 第56-57页 |
·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 第57-58页 |
·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 第58页 |
·建设学习型政党,凸显执政骨干的榜样示范作用 | 第58-61页 |
·坚持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坚定理想信念 | 第59页 |
·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推动科学发展 | 第59-60页 |
·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守为人民服务宗旨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