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0页 |
1.1 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岩体结构特征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岩质倾倒变形边坡研究 | 第13-16页 |
1.2.3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研究 | 第16-1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0-27页 |
2.1 地形地貌 | 第20-21页 |
2.2 地层岩性 | 第21页 |
2.3 地质构造 | 第21-24页 |
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4页 |
2.5 物理地质现象 | 第24-26页 |
2.6 地震条件 | 第26-27页 |
第3章 引水洞址岩体结构特征及力学特性 | 第27-57页 |
3.1 概述 | 第27-28页 |
3.2 岩性组合特征 | 第28页 |
3.3 岩体结构特征研究 | 第28-35页 |
3.3.1 结构面岩体结构特征 | 第29-32页 |
3.3.2 岩体结构类型 | 第32-35页 |
3.4 原岩的结构特征 | 第35-36页 |
3.5 倾倒变形发育特征 | 第36-39页 |
3.6 岩体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 第39-57页 |
3.6.1 洞址区岩体和结构面的一般物理力学指标 | 第39-41页 |
3.6.2 层间破碎带岩体物理力学实验 | 第41-49页 |
3.6.3 软弱岩体物理力学实验 | 第49-57页 |
第4章 进水口边坡变形模式及稳定分析 | 第57-79页 |
4.1 进水口边坡总体结构特征 | 第57-58页 |
4.2 进水口边坡失稳模式分析 | 第58-62页 |
4.3 进水口边坡稳定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2-67页 |
4.3.1 边坡形态 | 第62页 |
4.3.2 地层岩性条件 | 第62-63页 |
4.3.3 岩体结构条件 | 第63页 |
4.3.4 隧洞与边坡的影响作用分析 | 第63-66页 |
4.3.5 爆破振动作用 | 第66-67页 |
4.4 基于刚体极限平衡法的边坡稳定性评价 | 第67-69页 |
4.4.1 计算方法与计算标准 | 第67-68页 |
4.4.2 计算模型与计算参数 | 第68页 |
4.4.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8-69页 |
4.5 边坡开挖支护设计概况 | 第69-70页 |
4.6 边坡变形监测资料反馈分析 | 第70-79页 |
第5章 引水隧洞开挖对进水口边坡响应分析 | 第79-89页 |
5.1 FLAC3D简介 | 第79-80页 |
5.2 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80-82页 |
5.3 参数取值 | 第82-83页 |
5.4 引水隧洞群开挖前边坡变形特征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83-85页 |
5.5 引水隧洞群开挖后对进水口边坡的响应特征 | 第85-8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6章 引水隧洞群安全间距评估及开挖顺序比选 | 第89-100页 |
6.1 引水隧洞安全间距的评估 | 第89-95页 |
6.1.1 应力平稳区 | 第89-92页 |
6.1.2 变形区增量 | 第92-93页 |
6.1.3 塑性区深度 | 第93-95页 |
6.2 1~4 | 第95-9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结论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