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砻江楞古水电站厂房边坡失稳破坏模式及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岩体结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边坡破坏模式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边坡稳定性研究 | 第15-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地质环境及工程地质条件 | 第21-34页 |
2.1 区域地质条件 | 第21-26页 |
2.1.1 区域构造背景 | 第21-24页 |
2.1.2 地震 | 第24-26页 |
2.2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6-34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26-27页 |
2.1.2 地层岩性 | 第27-29页 |
2.1.3 地质构造 | 第29-30页 |
2.1.4 风化卸荷特征 | 第30-32页 |
2.1.5 岩石物理力学参数 | 第32-33页 |
2.1.6 岩体地应力 | 第33页 |
2.1.7 气象水文条件 | 第33-34页 |
第三章 边坡岩体结构特征研究 | 第34-56页 |
3.1 概述 | 第34页 |
3.2 岩体结构面发育特征 | 第34-44页 |
3.2.1 结构面分级 | 第34-35页 |
3.2.2 结构面发育特征 | 第35-44页 |
3.3 岩体质量分级 | 第44-56页 |
3.3.1 岩体质量分类方法 | 第44-50页 |
3.3.2 岩体质量分级原则 | 第50-52页 |
3.3.3 岩体质量分级结果 | 第52-56页 |
第四章 碎裂结构岩体发育分布及变形特征研究 | 第56-77页 |
4.1 碎裂岩体发育分布特征 | 第56-70页 |
4.1.1 碎裂结构岩体判定标准 | 第56-57页 |
4.1.2 碎裂结构岩体发育分布野外定性判断 | 第57-67页 |
4.1.3 碎裂结构岩体边界条件综合确定 | 第67-70页 |
4.2 碎裂岩体发育类型 | 第70-77页 |
4.2.1 卸荷型 | 第70-72页 |
4.2.2 断层控制型 | 第72-73页 |
4.2.3 节理裂隙控制型 | 第73-75页 |
4.2.4 倾倒型 | 第75-77页 |
第五章 碎裂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研究 | 第77-86页 |
5.1 自然斜坡变形破坏模式 | 第77-83页 |
5.1.1 浅表部破坏模式 | 第77-79页 |
5.1.2 坡体失稳破坏模式 | 第79-83页 |
5.2 工程边坡变形破坏模式 | 第83-86页 |
第六章 厂房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 | 第86-103页 |
6.1 自然边坡稳定性评价分析 | 第86-98页 |
6.1.1 自然边坡稳定性评价 | 第86-87页 |
6.1.2 基于Flac~(3d)的稳定性分析 | 第87-98页 |
6.2 工程边坡稳定性评价分析 | 第98-103页 |
6.2.1 基于离散元的稳定性分析 | 第98-103页 |
结论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