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马克思主义农村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论文创新点第5-10页
中文摘要第10-14页
Abstract第14-19页
0 导论第20-45页
    0.1 选题依据及其意义第20-22页
        0.1.1 百年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引发我对农村发展问题的浓厚兴趣第20-21页
        0.1.2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诸多误区,引发我对农村建设的深入思考第21-22页
        0.1.3 马克思主义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的相对不足,激发我的研究热情第22页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2-42页
        0.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2-24页
        0.2.2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第24-42页
    0.3 研究框架第42-43页
    0.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43-44页
    0.5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第44-45页
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村发展理论第45-68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村发展的思想第45-52页
        1.1.1 “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第45-46页
        1.1.2 “合理的农业发展方式”是工业时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第46-48页
        1.1.3 将小农改造为“联合起来的农业劳动者”第48-50页
        1.1.4 “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前提第50-52页
    1.2 列宁关于农村发展的思想第52-59页
        1.2.1 “粮食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第52-53页
        1.2.2 “合作社是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最好形式”第53-55页
        1.2.3 “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第55-57页
        1.2.4 “消除穷乡僻壤那种落后、愚昧、粗野、贫困、疾病丛生的状态”第57-59页
    1.3 斯大林关于农村发展的思想第59-68页
        1.3.1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农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第59-62页
        1.3.2 走社会主义“大规模农业经济”发展道路第62-64页
        1.3.3 “使全体集体农庄庄员成为生活富裕的人”第64-68页
2 中国共产党人的农村发展思想第68-101页
    2.1 毛泽东农村发展思想第68-76页
        2.1.1 “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第68-70页
        2.1.2 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社会化的大生产”第70-73页
        2.1.3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第73-74页
        2.1.4 “兼顾”城乡,实现“城乡互助”发展第74-76页
    2.2 邓小平农村发展思想第76-84页
        2.2.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重点”之一第76-78页
        2.2.2 “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第78-80页
        2.2.3 “农村改革之所以见效”,就是“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第80-82页
        2.2.4 要积极促进并实现城乡互动第82-84页
    2.3 江泽民农村发展思想第84-89页
        2.3.1 “农业和农村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第84-85页
        2.3.2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农村改革第85-86页
        2.3.3 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第86-87页
        2.3.4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第87-89页
    2.4 胡锦涛农村发展思想第89-95页
        2.4.1 “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第89-90页
        2.4.2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第90-91页
        2.4.3 “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91-93页
        2.4.4 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第93-95页
    2.5 习近平关于农村发展的重要论述第95-101页
        2.5.1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第95-96页
        2.5.2 “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第96-97页
        2.5.3 “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第97-99页
        2.5.4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第99-101页
3 新型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第101-119页
    3.1 新型农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101-107页
        3.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辨析第101-103页
        3.1.2 新型农民的内涵及其特征第103-105页
        3.1.3 农村劳动力与农村经济发展第105-106页
        3.1.4 当前新型农民培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06-107页
    3.2 国外新型农民培育的经验借鉴与现实启示第107-113页
        3.2.1 英美发达国家新型农民培育的经验与启示第108-110页
        3.2.2 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新型农民培育的经验教训与启示第110-112页
        3.2.3 越南、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新型农民培育的经验教训与启示第112-113页
    3.3 当代中国新型农民培育的现实路径第113-119页
        3.3.1 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第114页
        3.3.2 加强农业教育投入力度第114-115页
        3.3.3 提高农民职业技能水平第115-116页
        3.3.4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第116-117页
        3.3.5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第117-119页
4 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第119-135页
    4.1 农业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第119-122页
        4.1.1 中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面临的严峻形势第119页
        4.1.2 农业现代化对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作用第119-120页
        4.1.3 当前影响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障碍第120-122页
    4.2 国外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经验借鉴与现实启示第122-128页
        4.2.1 日本“资源节约型”农业现代化经验与启示第122-124页
        4.2.2 以色列“技术创新型”农业现代化经验与启示第124-126页
        4.2.3 韩国“政府主导型”农业现代化经验与启示第126-128页
    4.3 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路径第128-135页
        4.3.1 完善国家农业保护体系第128-129页
        4.3.2 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第129-130页
        4.3.3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第130-131页
        4.3.4 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第131-133页
        4.3.5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第133-135页
5 城乡发展一体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路径第135-153页
    5.1 城乡发展一体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135-138页
        5.1.1 城市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第135-136页
        5.1.2 阻碍农村城镇化的主要障碍第136-137页
        5.1.3 城乡发展一体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137-138页
    5.2 国外农村建设的经验借鉴与现实启示第138-145页
        5.2.1 日本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教训与启示第138-140页
        5.2.2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教训与启示第140-143页
        5.2.3 过度城市化下的巴西农村建设经验教训与启示第143-145页
    5.3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第145-153页
        5.3.1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145-147页
        5.3.2 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第147-148页
        5.3.3 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第148-150页
        5.3.4 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第150-151页
        5.3.5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第151-153页
6 结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几对关系第153-159页
    6.1 坚持马克思主义农村发展理论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农村发展理论的关系第154-155页
    6.2 彰显中国特色与借鉴国外经验的关系第155页
    6.3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关系第155-156页
    6.4 促进工业发展与促进农业发展的关系第156-157页
    6.5 促进城镇化发展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第157-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68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68-169页
后记第169-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转型研究
下一篇:多肽修饰的脂质体靶向肿瘤输送过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