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34页 |
2.1 引言 | 第14页 |
2.2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结构及特征 | 第14-16页 |
2.3 锂离子二次电池电解质的性能及杂质要求 | 第16-17页 |
2.4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解质分类及优缺点 | 第17-21页 |
2.5 双(氟代磺酰)亚胺及其锂盐的合成方法及性能 | 第21-31页 |
2.5.1 对称型双(氟代磺酰)亚胺及其锂盐的合成方法 | 第21-24页 |
2.5.2 非对成型双(氟代磺酰)亚胺及其锂盐的合成方法 | 第24页 |
2.5.3 无水型双(氟代磺酰)亚胺盐的合成 | 第24-26页 |
2.5.4 双(氟代磺酰)亚胺及其锂盐的性能 | 第26-31页 |
2.6 双(氟代磺酰)亚胺及其盐的应用 | 第31-33页 |
2.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3 实验部分 | 第34-43页 |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4-36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34-35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3.2 双(全氟丁基磺酰)亚胺锂的合成 | 第36-40页 |
3.2.1 全氟丁基磺酰胺的合成 | 第36-38页 |
3.2.1.1 氨气法 | 第37页 |
3.2.1.2 液氨法 | 第37-38页 |
3.2.2 (C_4F_9SO_2)_2NHNEt_3的合成 | 第38页 |
3.2.3 (C_4F_9SO_2)_2NH的合成及纯化 | 第38-39页 |
3.2.4 (C_4F_9SO_2)_2NK及(C_4F_9SO_2)_2NLi的合成 | 第39-40页 |
3.2.4.1 (C_4F_9SO_2)_2NK的合成 | 第39页 |
3.2.4.2 (C_4F_9SO_2)_2NLi的合成 | 第39-40页 |
3.3 (ClSO_2)(C_4F_9SO_2)NH的合成 | 第40-41页 |
3.3.1 以C_4F_9SO_2NH_2、SO_2Cl_2及HMDS为原料合成(ClSO_2)(C_4F_9SO_2)NH | 第40-41页 |
3.3.2 以C_4F_9SO_2NH_2、SO_2Cl_2及NEt_3为原料合成(ClSO_2)(C_4F_9SO_2)NH | 第41页 |
3.4 各物质结构或性能的表征 | 第41-43页 |
3.4.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41页 |
3.4.2 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 | 第41-42页 |
3.4.3 质谱(ESI-MS)分析 | 第42页 |
3.4.4 (C_4F_9SO_2)_2NLi的电导率测定 | 第42-43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43-67页 |
4.1 全氟丁基磺酰胺的合成与表征 | 第43-50页 |
4.1.1 以氨气法合成C_4F_9SO_2NH_2的表征 | 第43-44页 |
4.1.2 以氨气法合成C_4F_9SO_2NH_2的合成条件的探索 | 第44-48页 |
4.1.3 以液氨法合成的C_4F_9SO_2NH_2的表征 | 第48-50页 |
4.2 (C_4F_9SO_2)_2NHNEt_3的合成与表征 | 第50-55页 |
4.2.1 反应物比例的影响 | 第51-53页 |
4.2.2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3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 (C_4F_9SO_2)_2NH的合成与表征 | 第55-60页 |
4.4 (C_4F_9SO_2)_2NK的合成与表征 | 第60-61页 |
4.4.1 (C_4F_9SO2)_2NK的合成 | 第60页 |
4.4.2 (C_4F_9SO_2)_2NK的表征 | 第60-61页 |
4.5 (C_4F_9SO_2)_2NLi的表征 | 第61-62页 |
4.6 (C_4F_9SO_2)_2NLi的导电性能 | 第62-63页 |
4.7 (ClSO_2)(C_4F_9SO_2)NH合成 | 第63-67页 |
4.7.1 以C_4F_9SO_2NH_2、SO_2Cl_2及HMDS为原料合成(ClSO_2)(C_4F_9SO_2)NH | 第63-65页 |
4.7.2 以C_4F_9SO_2NH_2、SO_2Cl_2及NEt_3合成(ClSO_2)(C_4F_9SO_2)NH | 第65-67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5.1 结论 | 第67页 |
5.2 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经发表的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