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三)评述 | 第15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一、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一)公安民警 | 第19-20页 |
(二)公安辅警 | 第20页 |
(三)队伍正规化 | 第20-21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一)公共产品理论 | 第21-22页 |
(二)无增长改善理论 | 第22-25页 |
第三章 H省K市公安辅警队伍正规化建设现状分析 | 第25-31页 |
一、H省K市社会治安状况 | 第25页 |
二、H省K市公安辅警队伍状况 | 第25-27页 |
(一)性别结构 | 第25-26页 |
(二)年龄结构 | 第26页 |
(三)学历结构 | 第26-27页 |
三、H省K市公安辅警队伍管理状况 | 第27-29页 |
(一)经费保障结构 | 第27-28页 |
(二)岗位结构 | 第28-29页 |
四、H省K市公安辅警队伍稳定性状况 | 第29-31页 |
(一)工龄结构 | 第29页 |
(二)辞职辅警工作时间结构 | 第29-31页 |
第四章 H省K市公安辅警队伍正规化建设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1-35页 |
一、存在问题 | 第31-33页 |
(一)公安辅警队伍管理不善 | 第31页 |
(二)公安辅警队伍自身素质参差不齐 | 第31-32页 |
(三)公安辅警队伍缺乏稳定性 | 第32-33页 |
二、原因分析 | 第33-35页 |
(一)政策法规缺失 | 第33页 |
(二)招录标准不一,缺乏继续教育 | 第33-34页 |
(三)财力支持不够 | 第34-35页 |
第五章 国内公安辅警队伍正规化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 第35-39页 |
一、国内公安辅警队伍正规化建设的经验 | 第35-36页 |
(一)山东省的经验 | 第35页 |
(二)吉林省的经验 | 第35-36页 |
(三)南京市的经验 | 第36页 |
二、国内公安辅警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启示 | 第36-39页 |
(一)健全的行政法规 | 第36-37页 |
(二)充足的经费保障 | 第37页 |
(三)合理的职业规划 | 第37-39页 |
第六章 完善H省K市公安辅警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39-43页 |
一、制定专门行政法规,统一管理辅警队伍 | 第39-40页 |
(一)制定《K市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办法》 | 第39-40页 |
(二)制定《K市公安机关辅警职级设置管理实施条例》 | 第40页 |
二、落实经费保障,保持辅警队伍的稳定性 | 第40-41页 |
三、加强学习教育,提高辅警队伍素质 | 第41页 |
四、科学管理,严格考核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