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边塞词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1章 纳兰词版本及其词学思想 | 第12-30页 |
1.1 版本流传 | 第12-17页 |
1.2 思想轨迹 | 第17-21页 |
1.2.1 入世前:“志欲吞鲸鲵”的气魄 | 第17-19页 |
1.2.2 入世后:佛道思想浮现,但未失儒生本色 | 第19-21页 |
1.3 纳兰性德词学思想 | 第21-30页 |
1.3.1 作词须在模仿中有所创新 | 第21-23页 |
1.3.2 作词须抒真性情 | 第23-24页 |
1.3.3 作词亦须比兴寄托 | 第24-26页 |
1.3.4 作词应适度雕饰而不失气格 | 第26-28页 |
1.3.5 关于词的发展兴盛 | 第28-30页 |
第2章 纳兰性德边塞词内容分析 | 第30-52页 |
2.1 抒兴亡之叹 | 第30-35页 |
2.2 叹怀乡之旨 | 第35-37页 |
2.3 咏相思之情 | 第37-41页 |
2.4 感塞上节令 | 第41-43页 |
2.5 绘塞上风物 | 第43-46页 |
2.6 边塞生活独特感受 | 第46-52页 |
第3章 纳兰性德边塞词的继承与发展 | 第52-89页 |
3.1 对“花间”边塞题材的传承 | 第52-60页 |
3.1.1 相思词作的创新 | 第52-55页 |
3.1.2 怀乡词作的豪迈气格 | 第55-57页 |
3.1.3 花间逸格的传承 | 第57-58页 |
3.1.4 小令艺术的雅化 | 第58-60页 |
3.2 对两宋边塞题材的传承 | 第60-71页 |
3.2.1 晓风残月后,重见柳屯田 | 第60-65页 |
3.2.2 “嵌崎磊落,不啻坡老稼轩” | 第65-69页 |
3.2.3 白描手法的运用 | 第69-71页 |
3.3 在清代边塞题材中的发展与延续 | 第71-89页 |
3.3.1 清初交往唱和的相互影响 | 第71-83页 |
3.3.2 清中期边塞词创作的发展 | 第83-85页 |
3.3.3 晚清边塞词创作的新变 | 第85-89页 |
结论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