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发电厂论文--核电厂(核电站)论文

CANDU-6核燃料元件制造成型工序自动化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3-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国内外自动化生产线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1 物料传送系统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2 控制系统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论文的内容安排第17-19页
第2章 芯块成型工序改造总体方案设计第19-28页
    2.1 当前生产方案第19-21页
        2.1.1 芯块制备原理第19-20页
        2.1.2 当前成型工序生产方案第20-21页
    2.2 方案分析第21-23页
        2.2.1 自动化改造必要性分析第21-22页
        2.2.2 改造方案可行性分析第22-23页
    2.3 自动化改造方案设计第23-27页
        2.3.1 自动化改造方案组成第23-24页
        2.3.2 自动化生产流程第24-27页
    2.4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机械部分设计与分析第28-47页
    3.1 工装设计第28-29页
        3.1.1 原有工装介绍第28页
        3.1.2 料盘设计第28-29页
    3.2 弧形运输轨道设计第29-33页
        3.2.1 结构设计第29-30页
        3.2.2 限位机构方案比较及设计第30-31页
        3.2.3 扶正机构方案比较及设计第31-33页
    3.3 码盘机构设计第33-35页
    3.4 缓存机构设计第35-37页
        3.4.1 波纹板上料缓存位设计第35页
        3.4.2 钼舟板上料缓存位设计第35-36页
        3.4.3 舟单元缓存位设计第36-37页
    3.5 直角坐标机器人设计第37-41页
        3.5.1 机器人类型选择第37页
        3.5.2 机器人动力装置选择第37-39页
        3.5.3 拆码垛机器人端拾器设计第39-40页
        3.5.4 舟单元机器人端拾器设计第40-41页
    3.6 舟单元机器人端拾器有限元分析第41-46页
        3.6.1 有限元分析基本思想第41-42页
        3.6.2 舟单元机器人端拾器有限元分析步骤第42页
        3.6.3 舟单元机器人端拾器静力分析第42-46页
    3.7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电气部分设计与分析第47-63页
    4.1 电气设计原则第47-49页
        4.1.1 安全性设计原则第47-48页
        4.1.2 可靠性设计原则第48页
        4.1.3 生态环保设计原则第48-49页
        4.1.4 易维护设计原则第49页
    4.2 设备电气部分开发流程第49-51页
    4.3 电气设备硬件选型第51-54页
        4.3.1 可编程控制器硬件选型第51-52页
        4.3.2 传感器选型第52-53页
        4.3.3 低压开关器件选型第53-54页
        4.3.4 伺服驱动器选型第54页
    4.4 电气设备电路设计第54-57页
        4.4.1 电路设计注意事项第54页
        4.4.2 电路总体布局图第54-55页
        4.4.3 供电电路设计第55-56页
        4.4.4 安全电路设计第56-57页
        4.4.5 伺服电机驱动电路设计第57页
    4.5 PLC控制程序设计第57-62页
        4.5.1 程序设计原则第57-58页
        4.5.2 PLC程序架构第58页
        4.5.3 PLC程序实现第58-62页
    4.6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5章 效能分析第63-68页
    5.1 改造结果第63-65页
        5.1.1 生产流程自动化第63页
        5.1.2 生产数据信息化第63-64页
        5.1.3 生产控制一体化第64-65页
    5.2 经济效益第65-66页
        5.2.1 产品质量提高第65页
        5.2.2 减员增效第65页
        5.2.3 提高生产效率第65-66页
    5.3 社会效益第66-67页
        5.3.1 提高生产线本质安全性第66页
        5.3.2 改善劳动条件,降低劳动强度,促进技术提升第66页
        5.3.3 树立标杆第66-67页
        5.3.4 人才培养第67页
    5.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总结与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智能自适应的SUAV飞控系统重构控制研究
下一篇:大型星载环形桁架天线展开动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