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4页 |
1.1 染色体分析技术及其在鱼类细胞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2-17页 |
1.1.1 染色体带型分析 | 第12-15页 |
1.1.2 荧光原位杂交(FISH) | 第15-17页 |
1.2 计算机辅助核型分析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2.1 计算机辅助核型分析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1.2.2 计算机辅助核型分析的方法 | 第17-18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 第18-19页 |
1.3 石首鱼科鱼类染色体研究概况 | 第19-22页 |
1.4 大黄鱼与黄姑鱼染色体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第2章 鱼类头肾细胞染色体制备方法的优化 | 第24-3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2.1.1 取材 | 第24页 |
2.1.2 促细胞分裂素 | 第24-25页 |
2.1.3 秋水仙素剂量 | 第25页 |
2.1.4 促细胞分裂素和秋水仙素的注射方式 | 第25页 |
2.1.5 低渗时间对染色体质量的影响 | 第25-26页 |
2.1.6 滴片方式 | 第26页 |
2.1.7 卡诺氏固定液中甲醇与乙酸比例 | 第26页 |
2.1.8 优化条件在大黄鱼与黄姑鱼上的应用 | 第26-27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27-31页 |
2.2.1 促淋巴细胞分裂素 | 第27页 |
2.2.2 秋水仙素注射剂量 | 第27-28页 |
2.2.3 注射方式 | 第28页 |
2.2.4 低渗时间 | 第28-29页 |
2.2.5 滴片方式 | 第29-30页 |
2.2.6 卡诺氏固定液中甲醇与乙酸比例 | 第30页 |
2.2.7 综合优化条件在黄姑鱼与大黄鱼上的应用 | 第30-31页 |
2.3 讨论 | 第31-34页 |
第3章 大黄鱼与黄姑鱼染色体荧光带型的研究 | 第34-4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3.1.1 取材 | 第34页 |
3.1.2 染色体制备 | 第34页 |
3.1.3 PI染色 | 第34-35页 |
3.1.4 DAPI染色 | 第35页 |
3.1.5 DPI显带 | 第35页 |
3.1.6 DDAPI显带 | 第35页 |
3.1.7 观察 | 第35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35-40页 |
3.2.1 PI带型 | 第35页 |
3.2.2 DAPI带型 | 第35-37页 |
3.2.3 DPI带型 | 第37页 |
3.2.4 DDAPI带型 | 第37-40页 |
3.3 讨论 | 第40-44页 |
3.3.1 荧光显带与染色体组结构 | 第40-42页 |
3.3.2 染色体识别 | 第42页 |
3.3.3 大黄鱼的性染色体 | 第42页 |
3.3.4 大黄鱼与黄姑鱼染色体的差异 | 第42-44页 |
第4章 大黄鱼与黄姑鱼中期染色体的FISH | 第44-56页 |
4.1 18S rDNA和端粒序列在大黄鱼与黄姑鱼染色体上的FISH | 第44-50页 |
4.1.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4.1.2 实验结果 | 第46-49页 |
4.1.3 讨论 | 第49-50页 |
4.2 大黄鱼与黄姑鱼染色体ZOO-FISH初步研究 | 第50-53页 |
4.2.1 材料与方法 | 第51页 |
4.2.2 实验结果 | 第51-52页 |
4.2.3 讨论 | 第52-53页 |
4.3 H-P3K克隆在大黄鱼与黄姑鱼染色体上的FISH | 第53-56页 |
4.3.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4.3.2 实验结果 | 第54-55页 |
4.3.3 讨论 | 第55-56页 |
第5章 计算机辅助核型分析初步应用 | 第56-67页 |
5.1 计算机辅助大黄鱼染色体核型分析 | 第56-61页 |
5.1.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5.1.2 实验结果 | 第57-59页 |
5.1.3 讨论 | 第59-61页 |
5.2 计算机辅助黄姑鱼染色体核型分析 | 第61-67页 |
5.2.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2页 |
5.2.2 实验结果 | 第62-66页 |
5.2.3 讨论 | 第66-67页 |
第6章 结语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8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