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词注释 | 第9-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冠心病流行病学现状 | 第13页 |
1.1.2 以运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的发展、现状及获益情况 | 第13-15页 |
1.2 冠心病运动康复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1 冠心病患者的运动获益机制 | 第15-16页 |
1.2.2 冠心病患者的运动处方 | 第16-18页 |
1.2.3 国内针对冠心病及其高危人群运动锻炼行为的相关调查 | 第18-19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第20-24页 |
2.1 研究类型 | 第20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2.2.1 诊断标准、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第20页 |
2.2.2 样本来源、抽样方法及样本量 | 第20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2.3.1 研究指标及工具 | 第20-22页 |
2.3.2 资料收集 | 第22页 |
2.3.3 资料整理与分析 | 第22-23页 |
2.4 研究流程 | 第23页 |
2.5 质量控制 | 第23页 |
2.6 伦理原则 | 第23-24页 |
第3章 结果 | 第24-32页 |
3.1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及疾病状况 | 第24-25页 |
3.2 调查人群运动状况 | 第25-29页 |
3.2.1 患者运动锻炼参与率 | 第26-27页 |
3.2.2 运动形式及运动项目 | 第27页 |
3.2.3 主观运动强度 | 第27-28页 |
3.2.4 运动频率 | 第28页 |
3.2.5 运动持续时间 | 第28-29页 |
3.2.6 运动前、后的热身、放松运动 | 第29页 |
3.2.7 运动注意事项知晓情况 | 第29页 |
3.2.8 运动能力评估及接受运动指导 | 第29页 |
3.3 客观运动强度检测结果 | 第29-32页 |
3.3.1 相对运动强度 | 第29-30页 |
3.3.2 绝对运动强度 | 第30-31页 |
3.3.3 无氧阈强度 | 第31-32页 |
第4章 讨论 | 第32-40页 |
4.1 冠心病患者出院一年后,尚有接近 30%的患者适宜运动却未参与运动 | 第32-33页 |
4.2 有氧运动为主,抗阻运动未引起重视 | 第33-34页 |
4.3 部分患者的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及运动持续时间未达标 | 第34-35页 |
4.4 运动前、后的热身及放松运动执行状况不佳 | 第35-36页 |
4.5 患者急救药物正确使用知晓率及携带率不佳 | 第36页 |
4.6 部分患者的客观运动强度未维持在中等强度范围内 | 第36-37页 |
4.7 受检人群相对运动强度处于中等且偏低水平,运动中心率动员比例有待提高 | 第37页 |
4.8 绝对运动强度较低,运动项目的选择和执行有待改进 | 第37-38页 |
4.9 达到个体无氧阈强度的人群占比较低 | 第38页 |
4.10 相关机构的运动康复服务开展有待加强 | 第38-40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0-44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0页 |
5.2 本研究创新点 | 第40-41页 |
5.3 本研究局限性 | 第41页 |
5.4 建议与展望 | 第41-44页 |
5.4.1 强化冠心病患者运动康复健康教育 | 第41页 |
5.4.2 关注冠心病患者的运动强度 | 第41-42页 |
5.4.3 发挥社区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优势 | 第42页 |
5.4.4 抓住机遇,推进心脏康复事业的全面开展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 | 第47-49页 |
综述 | 第4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