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5-8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1页 |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11-17页 | 
| 一、试验技术路线图 | 第11页 | 
| 二、试验资料 | 第11-13页 | 
| 1、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 2、随机分组 | 第12-13页 | 
| 三、试验药品及仪器 | 第13页 | 
| 1、主要试验药品 | 第13页 | 
| 2、主要试剂 | 第13页 | 
| 3、主要试验仪器 | 第13页 | 
| 四、试验方法 | 第13-16页 | 
| 1、问卷调查 | 第13-14页 | 
| 1.1 问卷内容 | 第13页 | 
| 1.2 蠕形螨检查 | 第13-14页 | 
| 2、抗蠕形螨治疗玫瑰痤疮 | 第14-16页 | 
| 2.1 皮肤科检查,皮损评分 | 第14-15页 | 
| 2.2 皮损取材及皮肤组织石蜡切片的制备 | 第15页 | 
| 2.3 给药治疗 | 第15-16页 | 
| 2.4 观察指标,疗效评价 | 第16页 | 
| 五、统计方法 | 第16-17页 | 
| 第三章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17-36页 | 
| 一、问卷调查结果 | 第17-22页 | 
| 1、年龄分布 | 第17页 | 
| 2、性别分布 | 第17-18页 | 
| 3、蠕形螨检查结果 | 第18页 | 
| 4、诱因或加重因素 | 第18-19页 | 
| 5、病程 | 第19-20页 | 
| 6、症状 | 第20-21页 | 
| 7、皮损好发部位 | 第21-22页 | 
| 8、伴发疾病 | 第22页 | 
| 二、抗蠕形螨治疗玫瑰痤疮试验结果 | 第22-30页 | 
| 1、奥硝唑组患者信息 | 第22页 | 
| 2、奥硝唑组患者螨虫检出率、治愈率、总有效率、复发率 | 第22-24页 | 
| 3、甲硝唑组患者信息 | 第24页 | 
| 4、甲硝唑组患者螨虫检出率、治愈率、总有效率、复发率 | 第24-26页 | 
| 5、奥硝唑组和甲硝唑组结果的比较 | 第26-28页 | 
| 6、奥硝唑治疗后皮损的病理变化 | 第28-30页 | 
| 三、讨论 | 第30-36页 | 
| 1、玫瑰痤疮临床特点 | 第30-31页 | 
| 2、玫瑰痤疮发病的相关因素 | 第31-32页 | 
| 3、蠕形螨在玫瑰痤疮发病的作用 | 第32-33页 | 
| 4、玫瑰痤疮的治疗现状 | 第33-35页 | 
| 5、奥硝唑与甲硝唑抗蠕形螨的原理 | 第35页 | 
| 6、研究的局限性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 附图 | 第40-42页 | 
| 附表 | 第42-43页 | 
| 论文相关综述 | 第43-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