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新隆起带扶余油层储层隔夹层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8-13页 |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0.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0-13页 |
0.3.1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0.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17页 |
1.1 工区概况 | 第13页 |
1.2 构造特征 | 第13-14页 |
1.3 储层特征 | 第14页 |
1.4 沉积特征 | 第14-15页 |
1.5 油藏类型 | 第15页 |
1.6 流体性质 | 第15页 |
1.7 开发效果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测井资料预处理 | 第17-22页 |
2.1 资料收集 | 第17页 |
2.2 资料预处理 | 第17-18页 |
2.2.1 测井曲线异常值剔除 | 第17-18页 |
2.2.2 扩径段测井资料处理 | 第18页 |
2.2.3 欠压实校正 | 第18页 |
2.3 标准井和标准层选择 | 第18-19页 |
2.4 标准化的方法 | 第19-20页 |
2.5 标准化结果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沉积相研究 | 第22-37页 |
3.1 沉积背景及物源分析 | 第22-24页 |
3.1.1 沉积背景 | 第22-23页 |
3.1.2 沉积物源分析 | 第23-24页 |
3.1.2.1 重矿物组合特征 | 第23页 |
3.1.2.2 砂岩厚度及砂岩百分含量 | 第23-24页 |
3.2 相标志研究 | 第24-27页 |
3.2.1 岩石学特征 | 第24页 |
3.2.2 泥岩颜色 | 第24-25页 |
3.2.3 沉积构造与化石特征 | 第25-27页 |
3.3 单井相分析 | 第27-32页 |
3.3.1 研究区沉积微相类型 | 第27页 |
3.3.2 沉积微相特征 | 第27-31页 |
3.3.3 单井相分析实例 | 第31-32页 |
3.4 剖面相分析 | 第32页 |
3.5 平面相分析 | 第32-37页 |
第四章 隔夹层的划分 | 第37-49页 |
4.1 隔夹层的类型 | 第37页 |
4.2 隔夹层测井曲线特征及定性识别 | 第37-40页 |
4.2.1 泥质隔、夹层测井响应特征 | 第37-38页 |
4.2.2 物性隔、夹层测井响应特征 | 第38-40页 |
4.3 隔夹层的定量识别标准 | 第40-44页 |
4.3.1 测井定量识别隔夹层的依据 | 第40页 |
4.3.2 夹层定量识别标准的建立 | 第40-43页 |
4.3.3 隔层定量识别标准的建立 | 第43-44页 |
4.4 隔夹层的自动识别 | 第44-49页 |
4.4.1 曲线主成份分析 | 第44-45页 |
4.4.2 构造新测井曲线 | 第45-46页 |
4.4.3 隔夹层类型的确定 | 第46-47页 |
4.4.4 梯度判别 | 第47页 |
4.4.5 应用效果 | 第47-49页 |
第五章 隔夹层分布 | 第49-70页 |
5.1 隔层分布规律 | 第49-57页 |
5.1.1 隔层厚度识别方法 | 第49-50页 |
5.1.2 层间隔层的发育情况及分布特征 | 第50-57页 |
5.2 夹层分布规律 | 第57-65页 |
5.2.1 层内夹层定量表征 | 第57页 |
5.2.2 夹层发育情况及分布特征 | 第57-65页 |
5.3 隔夹层与沉积微相的关系 | 第65-66页 |
5.4 隔夹层对剩余油的影响 | 第66-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