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儿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 第9-11页 |
1.2.2 泥石流防治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1.3.1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环境 | 第15-21页 |
2.1 地形地貌 | 第15-16页 |
2.2 地层岩性 | 第16-17页 |
2.3 地质构造 | 第17-18页 |
2.4 气象、水文 | 第18-20页 |
2.5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泥石流特征及形成条件 | 第21-32页 |
3.1 泥石流基本特征 | 第21-23页 |
3.1.1 流域总体特征 | 第21-22页 |
3.1.2 流域分区 | 第22-23页 |
3.2 泥石流的形成过程与流动特征 | 第23-24页 |
3.3 泥石流堆积 | 第24-26页 |
3.4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 第26-30页 |
3.5 小结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 第32-46页 |
4.1 传统评价方法 | 第32-36页 |
4.1.1 评价因子的选取 | 第32-33页 |
4.1.2 评级指标取值 | 第33-34页 |
4.1.3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34页 |
4.1.4 建立评价模型 | 第34-35页 |
4.1.5 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应用 | 第35-36页 |
4.2 模糊层次分析评价方法 | 第36-43页 |
4.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评价因子的选取) | 第38-40页 |
4.2.2 构造判断矩阵 | 第40页 |
4.2.3 层次单排序与检验 | 第40-41页 |
4.2.4 层次总排序与检验 | 第41-42页 |
4.2.5 模糊综合评判 | 第42-43页 |
4.3 模型对比分析 | 第43-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泥石流危害范围预测及防治建议 | 第46-53页 |
5.1 危害特征 | 第46-47页 |
5.2 发展趋势分析 | 第47页 |
5.3 泥石流灾害危害范围预测 | 第47-50页 |
5.3.1 危害区(Ⅰ) | 第48-50页 |
5.3.2 波及区(Ⅱ) | 第50页 |
5.4 防治建议 | 第50-52页 |
5.4.1 拦挡方案 | 第51页 |
5.4.2 护岸方案 | 第51页 |
5.4.3 综合治理方案 | 第51-52页 |
5.5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3-55页 |
6.1 结论 | 第53-54页 |
6.2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