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驱动控制系统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1.2 电动汽车国内外发现状及趋势 | 第10-12页 |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2.2 电动汽车发展趋势 | 第12页 |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5页 |
| 第2章 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15-25页 |
| 2.1 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简介 | 第15-19页 |
| 2.1.1 研究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重要性 | 第15页 |
| 2.1.2 纯电动汽车的基本组成 | 第15-16页 |
| 2.1.3 车载电源模块 | 第16-19页 |
| 2.2 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组成 | 第19-20页 |
| 2.2.1 驱动基本原理 | 第19-20页 |
| 2.3 驱动电机的种类 | 第20-23页 |
| 2.3.1 交流感应电机 | 第20-21页 |
| 2.3.2 励磁直流电机 | 第21页 |
| 2.3.3 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 | 第21-22页 |
| 2.3.4 开关磁阻电动机 | 第22-23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 第3章 纯电动汽车的动力匹配计算 | 第25-31页 |
| 3.1 概述 | 第25页 |
| 3.2 动力性参数设计的要求 | 第25页 |
| 3.3 电动机性能参数的确定 | 第25-27页 |
| 3.4 传动比的确定 | 第27-28页 |
| 3.5 车辆匀速时电机功率计算 | 第28-29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 第4章 驱动电机及驱动系统的建模 | 第31-41页 |
| 4.1 概述 | 第31页 |
| 4.2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结构原理 | 第31-32页 |
| 4.3 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2-34页 |
| 4.3.1 永磁电机的反电动势方程 | 第33页 |
| 4.3.2 直流电机电磁转矩方程 | 第33-34页 |
| 4.4 永磁无刷电机的工作特性分析 | 第34-37页 |
| 4.4.1 机械特性分析 | 第34-35页 |
| 4.4.2 调节特性 | 第35-36页 |
| 4.4.3 效率特性 | 第36-37页 |
| 4.4.4 温度敏感性 | 第37页 |
| 4.5 电机驱动控制策略的选择 | 第37-38页 |
| 4.5.1 电压控制策略 | 第37页 |
| 4.5.2 转速控制策略 | 第37-38页 |
| 4.5.3 电机输出力矩的控制策略 | 第38页 |
| 4.5.4 驱动电机的控制策略选择 | 第38页 |
| 4.6 驱动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38-39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5章 驱动系统控制器及其相关电路的设计 | 第41-51页 |
| 5.1 电机驱动系统控制器的功能及其设计要求 | 第41页 |
| 5.2 驱动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第41-45页 |
| 5.2.1 TMS320LF2407 DSP芯片 | 第41-45页 |
| 5.2.2 驱动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 第45页 |
| 5.3 控制器驱动电路和逆变电路的设计 | 第45-47页 |
| 5.4 电机转子位置检测方式 | 第47-48页 |
| 5.5 驱动系统保护电路的设计 | 第48-49页 |
| 5.5.1 电源隔离电路 | 第49页 |
| 5.5.2 信号隔离电路 | 第49页 |
| 5.5.3 驱动保护电路 | 第49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第6章 电机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研究 | 第51-57页 |
| 6.1 传统PID控制 | 第51页 |
| 6.2 模糊PID控制 | 第51-52页 |
| 6.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52-56页 |
| 6.3.1 模糊PI控制器基本原理 | 第52-53页 |
| 6.3.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53-56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7章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系统的仿真 | 第57-62页 |
| 7.1 MATLAB介绍 | 第57页 |
| 7.2 电机模块 | 第57-58页 |
| 7.3 电机控制系统建模 | 第58-60页 |
| 7.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结论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致谢 | 第68-70页 |
| 个人简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