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一、中国情景喜剧的审美源泉 | 第10-20页 |
| (一) 温床——当代审美文化 | 第11-15页 |
| 1. 审美与生活的同一化 | 第11-12页 |
| 2. 视觉文化的转向 | 第12-13页 |
| 3. 消费时代的来临与娱乐性的高涨 | 第13-15页 |
| (二) 种子——外国成熟剧作 | 第15-18页 |
| (三) 养分——本土民族样式 | 第18-20页 |
| 1. 相声小品的艺术手法 | 第18页 |
| 2. 方言俚语的特色语言 | 第18-19页 |
| 3. 室内生活剧的制播模式 | 第19-20页 |
| 二、中国情景喜剧的审美演绎 | 第20-36页 |
| (一) 《我爱我家》的经典开篇——中国情景喜剧审美标准的建立 | 第21-26页 |
| 1. 中国式的幽默语言 | 第21-23页 |
| 2. 卡通式的人物形象 | 第23-24页 |
| 3. 小品式的情节结构 | 第24页 |
| 4. 《我爱我家》的重要意义 | 第24-26页 |
| (二) 《东寺街西寺巷》的方言魅力——中国情景喜剧的地域化探索 | 第26-30页 |
| 1. 地方方言的广泛运用,喜剧效果的特殊凸显 | 第28页 |
| 2. 内容题材的地域再现,本土演员的本色出演 | 第28-29页 |
| 3. 日常生活的审美凝聚,观赏定势的别样突破 | 第29-30页 |
| (三) 《武林外传》的颠覆创新——中国情景喜剧的新尝试 | 第30-36页 |
| 1. 武侠与方言叙写的平凡世俗 | 第31-33页 |
| 2. 戏仿与拼贴掀起的流行狂欢 | 第33-34页 |
| 3. 戏谑与嬉笑包裹的传统内核 | 第34-36页 |
| 三、中国情景喜剧的审美得失 | 第36-48页 |
| (一) 十载甘苦结硕果——中国情景喜剧的审美特征 | 第36-42页 |
| 1. 题材选择的多样扩展,内容表达的时效关注 | 第37-39页 |
| 2. 地域文化的有效利用,本土特征的充分展示 | 第39-40页 |
| 3. 温馨温情的基调营造,平和善意的时弊针砭 | 第40-41页 |
| 4. 特定空间的生动记录,有限情景的无限折射 | 第41-42页 |
| (二) 情景十年染硬伤——中国情景喜剧的审美欠缺 | 第42-48页 |
| 1. 消费社会中商品性的过度放大 | 第43-44页 |
| 2. 审美趣味的浅薄庸俗化 | 第44-45页 |
| 3. 幽默智慧的缺失 | 第45-46页 |
| 4. 后现代的审美泛化与价值迷失 | 第46-48页 |
| 四、中国情景喜剧的审美空间 | 第48-55页 |
| (一) 定根基——中华民族文化本位的坚守 | 第49-51页 |
| (二) 立主干——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贯穿 | 第51-52页 |
| (三) 茂枝叶——大众文化品格的完善 | 第52-53页 |
| (四) 促繁荣——商业文化与艺术标准的契合 | 第53-55页 |
| 结语 | 第55-56页 |
| 附录:1993—2009年中国情景喜剧统计表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