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研究目的 | 第9页 |
2、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2、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2、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五) 本文写作框架 | 第14-15页 |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1、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机关事业单位 | 第15页 |
2、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 | 第15-16页 |
3、职业年金 | 第16页 |
4、“新人”、“中人”、“老人” | 第16-17页 |
(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1、公平和效率理论 | 第17页 |
2、需求层次理论 | 第17-18页 |
3、新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18-19页 |
二、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历史回顾 | 第19-21页 |
(一)初步建立阶段 | 第19页 |
(二)停滞倒退阶段 | 第19页 |
(三)恢复调整阶段 | 第19-20页 |
(四)正式实施阶段 | 第20-21页 |
三、乌鲁木齐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 第21-25页 |
(一)乌鲁木齐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必要性 | 第21-23页 |
1、制度层面 | 第21-22页 |
2、社会层面 | 第22页 |
3、改革动因 | 第22-23页 |
(二)乌鲁木齐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可行性 | 第23-25页 |
1、中央和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 | 第23页 |
2、市委市政府及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的支持 | 第23-24页 |
3、乌鲁木齐市累积的社会保障制度实力和经验支持 | 第24页 |
4、乌鲁木齐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行自治区级统筹 | 第24-25页 |
四、乌鲁木齐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现状 | 第25-31页 |
(一) 乌鲁木齐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1、改革范围 | 第25页 |
2、基本形式 | 第25页 |
3、保险基金筹集、发放 | 第25-26页 |
4、统筹层级和监督管理 | 第26页 |
5、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 第26页 |
(二)乌鲁木齐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现实表现 | 第26-31页 |
1、乌鲁木齐市企事业、机关单位人员就业情况 | 第26-28页 |
2、乌鲁木齐市机关事业单位参与改革情况 | 第28-29页 |
3、乌鲁木齐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与改革情况 | 第29页 |
4、配套工资改革的工作量 | 第29-31页 |
五、乌鲁木齐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1-44页 |
(一)乌鲁木齐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存在的问题 | 第31-41页 |
1、基础信息建设问题 | 第31-32页 |
(1)人员信息录入难度大 | 第31-32页 |
(2)人事人才平台对外公开问题 | 第32页 |
2、职业年金问题 | 第32-34页 |
(1)高龄人员待遇骤降 | 第32-33页 |
(2)制约人才自由流动 | 第33-34页 |
3、财政压力问题 | 第34-35页 |
(1)个人账户空账运行 | 第34页 |
(2)转轨成本巨大 | 第34-35页 |
(3)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 | 第35页 |
4.“中人”问题 | 第35-40页 |
(1)计发方法 | 第35-38页 |
(2)大龄“中人”问题 | 第38-39页 |
(3)职业年金和过渡性养老金计发不明确 | 第39-40页 |
5、现实条件问题 | 第40-41页 |
(1)承办单位无单独编制、办公场地 | 第40页 |
(2)机关事业单位内部人员情况复杂 | 第40页 |
(3)改革对象情绪的制约 | 第40-41页 |
(二)乌鲁木齐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中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1-44页 |
1、养老保险顶层设计不完善 | 第41页 |
2、职业年金存在时间短、经验积累不足 | 第41-42页 |
3、改革成本和改革进程未能充分协调 | 第42页 |
4、“中人”内部结构复杂,养老金组成多样 | 第42-43页 |
5、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实阻力 | 第43-44页 |
六、乌鲁木齐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对策建议 | 第44-52页 |
(一)健全经办管理服务体系 | 第44-45页 |
1、动态化经办人员配给机制 | 第44页 |
2、完善信息平台和经办管理体系 | 第44-45页 |
(二)解决职业年金问题的建议 | 第45-46页 |
1、科学规定计发月数,养老金发放可持续 | 第45页 |
2、大力推行企业年金 | 第45-46页 |
3、畅通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转换渠道 | 第46页 |
(三)未雨绸缪,积极应对财政压力挑战 | 第46-48页 |
1、优化资金运营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 | 第46-47页 |
2、延长法定缴费年限 | 第47页 |
3、加强监管,成立专业化投资运营机构 | 第47-48页 |
(四)解决“中人”问题的建议 | 第48-49页 |
1、计发办法的差异化 | 第48页 |
2、明确单一过渡性养老金替代率 | 第48-49页 |
(五)逐步改善软硬件设施 | 第49-52页 |
1、健全基础服务设施 | 第49页 |
2、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 第49-50页 |
3、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评估体系机制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注释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清单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