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土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东北满族民居更新改造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 一、绪论 | 第7-11页 |
| (一) 课题的提出及背景 | 第7页 |
| (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7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三) 课题研究的现状 | 第8-9页 |
| 1. 我国发展情况 | 第8页 |
| 2. 国外发展情况 | 第8-9页 |
| (四)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论文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第9-10页 |
| 1. 研究内容 | 第9页 |
| 2. 论文研究方法 | 第9页 |
| 3. 论文框架 | 第9-10页 |
| (五)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0页 |
| (六) 本章小结 | 第10-11页 |
| 二、东北满族民居的更新改造 | 第11-17页 |
| (一) 东北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及历史文化渊源 | 第11页 |
| (二) 东北满族民居的衰退与现场调查 | 第11-12页 |
| (三) 东北地区生土建筑形态特征及构造形态 | 第12-13页 |
| (四) 东北满族民居改造中面临的问题 | 第13-14页 |
| (五) 东北满族民居中生土材料的改进及应用 | 第14-16页 |
| (六)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 三、生土建筑的文化传承及生态价值 | 第17-20页 |
| (一) 传承千年的生土建筑 | 第17-18页 |
| (二) 生土民居的生态经验和思想 | 第18-19页 |
| (三) 生土建筑再更新的生态价值 | 第19页 |
| (四)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四、生土建筑设计理念及实践探索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20-26页 |
| (一) 人口流动与生土生存发展形态的关系 | 第20页 |
| (二) 功能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制约 | 第20-22页 |
| 1. 功能因素 | 第20-21页 |
| 2. 文化因素 | 第21-22页 |
| (三) 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与营造技术的选择和应用 | 第22页 |
| (四) 生土建筑可持续再造性与可循环性 | 第22-24页 |
| (五) 未来的生土建筑对地产经济的调节 | 第24-25页 |
| (六)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五、生土建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模式 | 第26-28页 |
| (一) 国外生土建筑标准模式的确立 | 第26页 |
| (二) 生土建筑评价系统的构建 | 第26-27页 |
| 1. 生土建筑一般的评价内容与方法 | 第26-27页 |
| 2. 评价机制与评价过程 | 第27页 |
| (三) 国内生土建筑标准化创新点 | 第27页 |
| (四)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结论 | 第28-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29-30页 |
| 致谢 | 第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