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南洞地下河系统边界及结构特征研究
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1. 前言 | 第18-37页 |
1.1 地下河系统的概念 | 第18-19页 |
1.2 地下河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8页 |
1.3 南洞地下河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8-32页 |
1.3.1 研究过程及主要认识 | 第28-32页 |
1.3.2 存在的问题 | 第32页 |
1.4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 第32-33页 |
1.5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完成工作量 | 第33-35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33页 |
1.5.2 主要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1.5.3 完成工作量 | 第34-35页 |
1.6 主要创新 | 第35-37页 |
2. 研究区环境概况 | 第37-58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7-40页 |
2.1.1 研究区位置 | 第37-38页 |
2.1.2 气象水文 | 第38-40页 |
2.1.3 地形地势特征 | 第40页 |
2.2 地质环境概况 | 第40-56页 |
2.2.1 地层岩性及含水层类型 | 第42-45页 |
2.2.2 地质构造 | 第45-50页 |
2.2.3 新构造运动 | 第50-55页 |
2.2.4 研究区主要断陷盆地及成因 | 第55-56页 |
2.3 小结 | 第56-58页 |
3. 南洞地区岩溶发育及地下河系统形成阶段 | 第58-83页 |
3.1 岩溶发育特征 | 第58-71页 |
3.1.1 岩溶地貌类型及分布特征 | 第58-61页 |
3.1.2 岩溶发育平面分区 | 第61-69页 |
3.1.3 岩溶发育垂向分带 | 第69-71页 |
3.2 南洞地下河发育、分布的控制机制 | 第71-76页 |
3.2.1 岩组结构因素 | 第71-72页 |
3.2.2 构造因素 | 第72-73页 |
3.2.3 地下水径流因素 | 第73-74页 |
3.2.4 新构造运动因素 | 第74-76页 |
3.3 南洞地下河系统形成阶段 | 第76-81页 |
3.3.1 早期洞穴分散发育阶段 | 第76-79页 |
3.3.2 晚期洞穴归并统一阶段 | 第79-81页 |
3.4 小结 | 第81-83页 |
4. 南洞地下河系统边界 | 第83-103页 |
4.1 南洞地下河系统外部边界 | 第83-97页 |
4.1.1 东北部边界(a-b) | 第83-85页 |
4.1.2 东南部边界(b-c) | 第85-86页 |
4.1.3 西南部边界(c-d) | 第86-92页 |
4.1.4 西部边界(d-e) | 第92-93页 |
4.1.5 西北部边界(e-a) | 第93-97页 |
4.2 地下河系统内部边界(f-g) | 第97-98页 |
4.3 南洞地下河输出系统顶、底界 | 第98-102页 |
4.4 小结 | 第102-103页 |
5. 南洞地下河系统结构特征 | 第103-138页 |
5.1 南洞地下河系统构成 | 第103页 |
5.2 输入系统 | 第103-105页 |
5.3 输出系统及其特征 | 第105-130页 |
5.3.1 1号暗河子系统(Ⅲ_1) | 第105-109页 |
5.3.2 2号暗河子系统(Ⅲ_2) | 第109-130页 |
5.4 地下河岩溶空隙的导储水功能分析及评价 | 第130-134页 |
5.5 地下河系统结构的控制因素 | 第134-136页 |
5.5.1 地质构造的控制 | 第134-135页 |
5.5.2 受沉降盆地边缘控制 | 第135-136页 |
5.5.3 受盆地基底控制 | 第136页 |
5.5.4 受多级排泄基面控制 | 第136页 |
5.6 小结 | 第136-138页 |
6. 南洞地下河系统“三场”分析 | 第138-177页 |
6.1 岩溶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过程 | 第138-157页 |
6.1.1 岩溶地下水的补给 | 第138-140页 |
6.1.2 岩溶地下水的径流 | 第140-154页 |
6.1.3 岩溶地下水的排泄 | 第154-157页 |
6.2 系统水化学场特征 | 第157-169页 |
6.2.1 系统水化学主要成分及水化学场 | 第158-160页 |
6.2.2 系统水化学空间分布特征 | 第160-163页 |
6.2.3 系统同位素场特征 | 第163-169页 |
6.3 系统温度场特征 | 第169-175页 |
6.3.1 系统内岩溶水温度季节变化特征 | 第169-170页 |
6.3.2 系统岩溶水温度平面分布特征 | 第170-173页 |
6.3.3 系统内岩溶水温度垂向分布特征 | 第173-175页 |
6.4 小结 | 第175-177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177-181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77-180页 |
7.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180-181页 |
致谢 | 第181-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8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89-190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