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11-13页 |
第1章 犯罪工具的概念及相关概念辨析 | 第13-16页 |
1.1 犯罪工具的概念 | 第13-14页 |
1.2 犯罪工具与相关概念辨析 | 第14-16页 |
1.2.1 犯罪工具与违法所得 | 第14-15页 |
1.2.2 犯罪工具与违禁品 | 第15-16页 |
第2章 犯罪工具的认定 | 第16-23页 |
2.1 域外相关立法 | 第16-18页 |
2.1.1 直接专门理论 | 第16-17页 |
2.1.2 促进理论[16] | 第17-18页 |
2.2 我国学界的认定标准 | 第18-23页 |
2.2.1 犯罪性原则及具体贯彻 | 第18-19页 |
2.2.2 紧密联系性原则及具体贯彻 | 第19-21页 |
2.2.3 功能性原则及具体贯彻 | 第21-23页 |
第3章 没收犯罪工具的性质、原则 | 第23-30页 |
3.1 没收犯罪工具的性质 | 第23-26页 |
3.1.1 学界对没收犯罪工具法律性质的不同学说 | 第23-25页 |
3.1.2 本文的主张 | 第25-26页 |
3.2 没收犯罪工具的原则 | 第26-30页 |
3.2.1 比例性原则 | 第26-27页 |
3.2.2 第三人利益保护原则 | 第27-30页 |
第4章 没收犯罪工具的程序、完善措施及救济途径 | 第30-36页 |
4.1 没收犯罪工具的程序及完善措施 | 第30-33页 |
4.1.1 关于犯罪工具的保全程序及完善措施 | 第30-31页 |
4.1.2 定罪的犯罪工具没收程序及完善措施 | 第31-32页 |
4.1.3 未定罪的犯罪工具没收决定程序及完善措施 | 第32-33页 |
4.1.4 犯罪工具没收的执行程序及完善措施 | 第33页 |
4.2 没收犯罪工具的救济途径 | 第33-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