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绪论 | 第11-25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 第11-13页 |
1.2 超临界二氧化碳及微孔发泡 | 第13-18页 |
1.2.1 超临界流体概述 | 第13-14页 |
1.2.2 超临界二氧化碳 | 第14-17页 |
1.2.3 聚合物微孔发泡 | 第17-18页 |
1.3 发泡方法简介 | 第18-20页 |
1.3.1 连续挤出发泡 | 第18-19页 |
1.3.2 注塑成型发泡 | 第19页 |
1.3.3 快速泄压发泡 | 第19-20页 |
1.3.4 间歇式泄压升温发泡 | 第20页 |
1.4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 | 第20-22页 |
1.5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第22-23页 |
1.6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2.TPU微孔发泡机理 | 第25-39页 |
2.1 泡孔结构 | 第25-26页 |
2.2 TPU/CO_2均相体系的形成 | 第26-28页 |
2.3 气泡成核 | 第28-33页 |
2.3.1 均相成核 | 第28-30页 |
2.3.2 非均相成核 | 第30-32页 |
2.3.3 混合成核 | 第32-33页 |
2.4 气泡长大 | 第33-36页 |
2.4.1 单气泡“海-岛”模型 | 第33-34页 |
2.4.2 细胞模型 | 第34-36页 |
2.5 气泡定型 | 第36-37页 |
2.5.1 气泡合并 | 第36页 |
2.5.2 气泡破裂 | 第36-37页 |
2.5.3 气泡定型方式 | 第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3.间歇式微孔发泡设备的设计研究 | 第39-57页 |
3.1 设备整体设计要求 | 第39-40页 |
3.2 超临界二氧化碳渗透装置 | 第40-55页 |
3.2.1 超临界二氧化碳反应装置总体结构设计 | 第41-42页 |
3.2.2 超临界反应釜材料选择 | 第42-43页 |
3.2.3 超临界反应釜壁厚设计 | 第43-45页 |
3.2.4 超临界反应釜封头及总体结构设计 | 第45-46页 |
3.2.5 超临界反应釜釜体的有限元分析 | 第46-50页 |
3.2.6 超临界反应釜釜盖密封结构设计 | 第50-54页 |
3.2.7 超临界反应釜加热系统设计 | 第54-55页 |
3.3 水蒸汽发泡加热设备 | 第55-56页 |
3.4 保压定型设备 | 第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4.实验研究 | 第57-77页 |
4.1 TPU发泡颗粒的制备 | 第57-59页 |
4.1.1 主要原料 | 第57页 |
4.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57-58页 |
4.1.3 TPU发泡材料的制备 | 第58-59页 |
4.2 发泡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 第59-60页 |
4.2.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第59页 |
4.2.2 泡孔密度的计算 | 第59页 |
4.2.3 气泡孔直径的计算 | 第59-60页 |
4.2.4 TPU发泡颗粒密度的测量 | 第60页 |
4.2.5 TPU发泡颗粒发泡倍率的测量 | 第60页 |
4.3 超临界二氧化碳对TPU发泡颗粒的影响 | 第60-63页 |
4.3.1 渗透压力对TPU发泡颗粒的影响 | 第61-62页 |
4.3.2 渗透温度对TPU发泡颗粒的影响 | 第62-63页 |
4.3.3 渗透时间对TPU发泡颗粒的影响 | 第63页 |
4.4 泄压速率对TPU发泡颗粒的影响 | 第63-66页 |
4.4.1 泄压速率对TPU表观特性的影响 | 第64页 |
4.4.2 泄压速率对TPU发泡颗粒气泡成核的影响 | 第64-66页 |
4.5 加热方式对TPU发泡颗粒的影响 | 第66-73页 |
4.5.1 微波加热发泡法 | 第66-68页 |
4.5.2 烘箱加热发泡法 | 第68-70页 |
4.5.3 水蒸汽加热发泡法 | 第70-72页 |
4.5.4 温度对TPU发泡颗粒的影响 | 第72-73页 |
4.6 TPU发泡颗粒的定型方式的研究 | 第73-75页 |
4.6.1 快速冷却定型法 | 第73-74页 |
4.6.2 保压空气补偿法 | 第74-7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