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中国民生银行债转股方案设计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17-19页
        1.3.1 研究方法第17页
        1.3.2 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2章 债转股的相关基础理论第19-25页
    2.1 债转股的界定及特征第19-20页
        2.1.1 债转股的概念及分类第19页
        2.1.2 债转股的法律特征第19-20页
    2.2 债转股的运作机理第20-21页
        2.2.1 债权人角度的债转股运作机理第20页
        2.2.2 债务人角度的债转股运作机理第20页
        2.2.3 社会投资人角度的债转股运作机理第20-21页
        2.2.4 企业原股东角度的债转股运作机理第21页
    2.3 债转股的博弈理论第21-24页
        2.3.1 债转股总体的博弈框架第21-22页
        2.3.2 债转股相关者的博弈行为第22-24页
    2.4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3章 中国民生银行贷款管理现状分析第25-35页
    3.1 中国民生银行简介及发展战略第25页
    3.2 中国民生银行贷款业务目前状况第25-27页
        3.2.1 中国民生银行贷款业务相关指标第25-26页
        3.2.2 中国民生银行贷款业务处理流程第26-27页
    3.3 中国民生银行不良贷款现状第27-31页
        3.3.1 中国民生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第27-30页
        3.3.2 中国民生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方法及利弊第30-31页
    3.4 中国民生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第31-33页
        3.4.1 中国民生银行不良贷款存在的问题第31-32页
        3.4.2 中国民生银行不良贷款原因分析第32-33页
    3.5 中国民生银行实施债转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33-34页
        3.5.1 中国民生银行实施债转股的必要性第33页
        3.5.2 中国民生银行实施债转股的可行性第33-34页
    3.6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4章 中国民生银行实施债转股方案设计第35-47页
    4.1 中国民生银行债转股方案设计目的及原则第35页
        4.1.1 债转股方案设计目的第35页
        4.1.2 债转股方案设计原则第35页
    4.2 中国民生银行债转股方案总体框架第35-36页
    4.3 中国民生银行债转股方案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第36-41页
        4.3.1 债转股方案设计中的重点第36页
        4.3.2 债转股方案设计中的难点第36-41页
    4.4 中国民生银行债转股具体方案实施步骤第41-46页
        4.4.1 企业选择方案设计第41-44页
        4.4.2 股权控制权方案设计第44-45页
        4.4.3 股权退出方案设计第45-46页
    4.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5章 中国民生银行实施债转股的保障措施第47-54页
    5.1 逐步完善债转股企业选择机制第47-48页
        5.1.1 制定合理的债转股政策细则第47-48页
        5.1.2 建立完善的评审审查机制第48页
    5.2 强化企业股权控制权管理第48-51页
        5.2.1 加强对资产管理公司的考核与激励第48-50页
        5.2.2 搭建合理的债转股资金平台第50-51页
    5.3 设计保护性合同条款第51-52页
        5.3.1 否决权第51页
        5.3.2 股权回购权第51页
        5.3.3 股权登记权第51-52页
    5.4 积极推进债转股各方转型第52-53页
        5.4.1 引导政府转型第52页
        5.4.2 引导外部第三方机构转型第52-53页
        5.4.3 引导资产管理公司转型第53页
    5.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结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58-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行秦皇岛分行个人贷款产品策略研究
下一篇:基于养老金收支平衡的退休年龄预测--两种生育政策下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