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燃-蒸联合循环能源供应技术综述 | 第9-13页 |
1.2.1 电厂余热供热 | 第10-12页 |
1.2.2 集中热制冷 | 第12-13页 |
1.3 新型能源供应系统构建的思路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基于燃-蒸联合循环的新型能源供应系统的构建 | 第16-23页 |
2.1 常规燃-蒸联合循环供热系统热力学分析 | 第16-19页 |
2.1.1 热力学第一定律—余热节能潜力分析 | 第16-17页 |
2.1.2 热力学第二定律—集中供热系统换热过程?分析 | 第17-19页 |
2.2 新型能源供应系统(冬季余热供热)构建 | 第19-21页 |
2.3 新型能源供应系统夏季集中热制冷的实现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新型热网子站的集成研究 | 第23-35页 |
3.1 新型热网子站的构建 | 第23-24页 |
3.2 新型热网子站计算模型 | 第24-28页 |
3.3 新型热网子站的优化配置 | 第28-30页 |
3.3.1 两类大温差换热/制冷机组的能效比较 | 第28-29页 |
3.3.2 新型热网子站的配置原则 | 第29-30页 |
3.4 新型热网子站的配置 | 第30-34页 |
3.4.1 夏季热制冷工况 | 第30-31页 |
3.4.2 冬季大温差换热工况 | 第31-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冬季供热工况系统能效分析 | 第35-40页 |
4.1 热网回水温度对新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35-36页 |
4.2 能效评价方法 | 第36页 |
4.3 新系统能效分析 | 第36-38页 |
4.3.1 新系统供热量Q_t | 第36-37页 |
4.3.2 供热蒸汽减少的发电量ΔW_1 | 第37页 |
4.3.3 新型热网子站压缩式大温差换热机组的耗电量ΔW_2 | 第37-38页 |
4.3.4 系统供热等效电W | 第3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5章 工程案例分析 | 第40-46页 |
5.1 工程背景 | 第40-41页 |
5.1.1 电厂概况 | 第40-41页 |
5.1.2 热网概况 | 第41页 |
5.2 新型能源系统集成设计方案 | 第41-42页 |
5.3 节能效益分析 | 第42-43页 |
5.4 经济效益分析 | 第43-45页 |
5.4.1 投资估算 | 第43-44页 |
5.4.2 经济性分析 | 第44-4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