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3 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 第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5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第2章 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形象塑造的基本理论 | 第17-25页 |
2.1 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形象塑造的内涵分析 | 第17-20页 |
2.1.1 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 | 第17-18页 |
2.1.2 政府形象塑造的内涵 | 第18-20页 |
2.2 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形象塑造的基本理论依据 | 第20-23页 |
2.2.1 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2.2.2 政府形象塑造的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2.3 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形象塑造的相互关系 | 第23-25页 |
2.3.1 公共危机管理对政府形象塑造的影响 | 第23页 |
2.3.2 良好政府形象的塑造对公共危机管理的作用 | 第23-25页 |
第3章 公共危机管理视角下政府形象塑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5-30页 |
3.1 调查方案的设计 | 第25-27页 |
3.1.1 调查思路 | 第25页 |
3.1.2 调查对象的选择 | 第25-26页 |
3.1.3 调查方法的确定 | 第26页 |
3.1.4 指标设计及数据处理 | 第26-27页 |
3.2 调查基本情况分析 | 第27-28页 |
3.3 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形象塑造取得的进展 | 第28-30页 |
3.3.1 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 | 第28页 |
3.3.2 由“人治型”向“法治型”转变 | 第28-30页 |
第4章 公共危机管理视角下政府形象塑造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30-40页 |
4.1 危机准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4.1.1 政府自身未重视形象塑造意识与公共危机管理意识 | 第30-31页 |
4.1.2 管理机制和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影响政府的法治形象 | 第31-32页 |
4.2 危机应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7页 |
4.2.1 信息沟通不畅,影响政府的透明形象 | 第32-33页 |
4.2.2 危机解决能力不足,影响政府的高效形象 | 第33-35页 |
4.2.3 公信力缺失,影响政府的廉洁形象 | 第35-37页 |
4.3 危机修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40页 |
4.3.1 危机问责不到位,影响政府的公正形象 | 第37-38页 |
4.3.2 传统管理理念难以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变化,影响政府的创新形象 | 第38-40页 |
第5章 公共危机管理视野下政府形象塑造的对策建议 | 第40-50页 |
5.1 公共危机管理背景下政府形象定位 | 第40-43页 |
5.1.1 改革创新的政府形象 | 第40-41页 |
5.1.2 开放透明的政府形象 | 第41页 |
5.1.3 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 | 第41-42页 |
5.1.4 公正法治的政府形象 | 第42-43页 |
5.2 公共危机预防阶段的对策建议 | 第43-45页 |
5.2.1 培育政府的形象危机意识,提高服务的主动性 | 第43页 |
5.2.2 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实现危机管理法制化 | 第43-45页 |
5.3 公共危机应对阶段的对策建议 | 第45-47页 |
5.3.1 优化沟通机制,建立双向沟通平台 | 第45页 |
5.3.2 提升政府危机处置能力 | 第45-47页 |
5.3.3 发挥领导人的作用 | 第47页 |
5.4 公共危机善后修复阶段的对策建议 | 第47-50页 |
5.4.1 强化责任落实,完善行政问责制 | 第47-48页 |
5.4.2 善用媒体能力,适应媒体时代新情况 | 第48-5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1 关于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形象塑造现状的调查问卷 | 第55-58页 |
附录2 访谈记录表 | 第58-59页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