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防水、防潮材料,嵌缝、密封材料论文

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氯离子渗透机理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1-19页
    1.1 防水材料第11-13页
        1.1.1 我国防水材料发展趋势第11页
        1.1.2 防水材料的分类第11-13页
    1.2 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简介第13-14页
        1.2.1 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发展趋势第13-14页
        1.2.2 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应用范围第14页
    1.3 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性能影响因素第14-17页
        1.3.1 基质沥青第14页
        1.3.2 胎基第14-15页
        1.3.3 改性剂第15-16页
        1.3.4 填充料第16-17页
    1.4 耐盐碱型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发展现状第17-19页
第2章 研究意义和内容第19-21页
    2.1 研究意义第19页
    2.2 研究内容第19-21页
第3章 实验部分第21-33页
    3.1 实验原料及试剂第21-22页
        3.1.1 实验原料第21页
        3.1.2 实验试剂第21-22页
    3.2 实验主要仪器第22页
    3.3 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制备第22-26页
        3.3.1 SBS改性沥青制备工艺第23-24页
        3.3.2 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制片工艺第24-25页
        3.3.3 拉伸性能第25页
        3.3.4 低温柔性第25-26页
        3.3.5 不透水性第26页
    3.4 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氯离子渗透实验方法第26-28页
        3.4.1 标准条件第26-27页
        3.4.2 模拟地下水压条件第27页
        3.4.3 模拟地下水压腐蚀条件第27-28页
    3.5 氯离子浓度测量方法第28-30页
    3.6 氯离子渗透通量计算方法第30-31页
    3.7 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相关指标第31-33页
第4章 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制备条件对其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研究第33-43页
    4.1 制备原料对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第33-35页
        4.1.1 基质沥青对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第33-34页
        4.1.2 填充料粒径对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渗透通量的影响第34-35页
    4.2 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制备工艺对其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第35-37页
        4.2.1 SBS的处理方式对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第35-36页
        4.2.2 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胎基的预处理方式对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第36-37页
    4.3 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配方对其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第37-41页
        4.3.1 改性剂掺量对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氯离子渗透通量的影响第38-40页
        4.3.2 填充料掺量对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氯离子渗透通量的影响第40-41页
    4.4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5章 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氯离子渗透机理研究第43-65页
    5.1 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基本性能第43-44页
    5.2 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不同条件下的氯离子渗透规律研究第44-60页
        5.2.1 标准条件下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氯离子渗透规律研究第44-48页
        5.2.2 模拟地下水压条件下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氯离子渗透规律研究第48-52页
        5.2.3 模拟地下水压腐蚀条件下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氯离子渗透规律研究第52-56页
        5.2.4 压力及腐蚀对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氯离子渗透通量的影响第56-60页
    5.3 腐蚀环境中试验时间变化对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氯离子渗透性能研究第60-63页
    5.4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6章 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氯离子渗透动力学研究第65-75页
    6.1 标准条件下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氯离子渗透动力学第65-67页
    6.2 模拟地下水压条件下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氯离子渗透动力学第67-69页
    6.3 模拟地下水压腐蚀条件下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氯离子渗透动力学第69-71页
    6.4 模拟地下水压腐蚀环境中试验时间的影响第71-73页
    6.5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7章 结论及展望第75-77页
    7.1 结论第75-76页
    7.2 展望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81-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改进蝙蝠算法的结构损伤识别
下一篇:小城镇近郊生态旅游区规划研究--以小南海规划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