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电声技术和语音信号处理论文--语音信号处理论文

基于语音分析的疲劳度检测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引言第11-14页
        1.1.1 疲劳的概念第11页
        1.1.2 疲劳的分类第11-13页
        1.1.3 疲劳度检测的意义第13-14页
    1.2 疲劳度检测研究的发展概述第14-16页
        1.2.1 疲劳度检测的发展历史第14-15页
        1.2.2 国内外疲劳度检测的研究概况第15-16页
    1.3 语音疲劳度检测研究的发展与难点第16-17页
        1.3.1 语音疲劳度检测技术的优势第16页
        1.3.2 语音疲劳度检测研究的发展第16-17页
        1.3.3 语音疲劳度检测技术的难点第17页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第17-20页
        1.4.1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7-18页
        1.4.2 本文的结构安排第18-20页
第二章 语音疲劳度检测的理论依据及系统构成第20-24页
    2.1 发音器官的构成及语音信号的数学模型第20-21页
    2.2 人体疲劳对发音器官和语音表达的影响第21-22页
    2.3 语音疲劳度检测系统的构成第22-23页
    2.4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语音疲劳度检测语料库的构建第24-33页
    3.1 基于主观疲劳量表的疲劳度分类第24-26页
    3.2 语音疲劳度检测语料库的设计与建立第26-30页
        3.2.1 语料库的设计第27-28页
        3.2.2 录音前准备工作及录音过程第28-29页
        3.2.3 语料库的加工与标记第29-30页
    3.3 基于简单生理参数的疲劳度分类验证第30-32页
    3.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四章 语音疲劳度检测的预处理及特征提取第33-44页
    4.1 语音信号预处理第33-34页
        4.1.1 预加重第33-34页
        4.1.2 加窗分帧第34页
    4.2 适用于语音疲劳度检测的基本特征参数提取第34-41页
        4.2.1 短时平均能量第35-36页
        4.2.2 短时平均过零率第36-37页
        4.2.3 语音段平均语速第37-38页
        4.2.4 基音频率第38-39页
        4.2.5 梅尔频率倒谱系数第39-41页
        4.2.6 喘息段时长第41页
        4.2.7 反应时第41页
    4.3 特征参数比较分析第41-42页
    4.4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五章 基于不同算法的语音疲劳度检测第44-64页
    5.1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语音疲劳度检测第44-51页
        5.1.1 支持向量机原理第44-50页
        5.1.2 LIBSVM实现步骤第50-51页
    5.2 基于集成方法的语音疲劳度检测第51-53页
    5.3 基于迁移学习的语音疲劳度检测第53-56页
        5.3.1 迁移学习原理第53-55页
        5.3.2 TrAdaBoost算法第55-56页
    5.4 基于不同算法的语音疲劳度检测对比实验第56-62页
        5.4.1 基于SVM和AdaBoost的同性别内单一疲劳度识别结果分析第56-59页
        5.4.2 基于SVM的跨性别间单一疲劳度识别结果分析第59-60页
        5.4.3 基于TrAdaBoost的跨性别间单性质疲劳度识别效果改进第60-61页
        5.4.4 基于SVM的同性别内疲劳度识别结果分析第61页
        5.4.5 基于TrAdaBoost的同性别内疲劳度识别效果改进第61-62页
    5.5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4-67页
    6.1 总结第64-65页
    6.2 展望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2页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第72-73页
致谢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压缩感知的室内定位研究
下一篇:双选择性衰落信道中OFDM检测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