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运营技术论文--旅客运输论文

现代有轨电车运行组织与运输能力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8页
        1.2.1 现代有轨电车运行组织方式第13-14页
        1.2.2 现代有轨电车运输能力影响因素第14-16页
        1.2.3 现代有轨电车运输能力计算方法第16-17页
        1.2.4 既有研究综述第17-18页
    1.3 运输能力内涵的界定第18-19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9-22页
第2章 现代有轨电车运行组织方式研究第22-36页
    2.1 不同运行组织方式特征分析第22-29页
        2.1.1 单一交路运行组织方式第22页
        2.1.2 多交路运行组织方式第22-24页
        2.1.3 共线运行组织方式第24-27页
        2.1.4 快慢车结合运行组织方式第27-28页
        2.1.5 多编组运行组织方式第28-29页
    2.2 运行组织方式的确定流程第29-35页
        2.2.1 客流需求特征分析第29-31页
        2.2.2 运行设施适应条件分析第31-32页
        2.2.3 车辆开行计划的确定第32-35页
    2.3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3章 现代有轨电车运输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第36-52页
    3.1 运行设施的影响第36-46页
        3.1.1 车辆配置的影响第36-38页
        3.1.2 线路的位置及轨道数的影响第38-40页
        3.1.3 中途站的影响第40-43页
        3.1.4 折返站的影响第43-44页
        3.1.5 交叉口信号控制的影响第44-46页
    3.2 运行组织方式的影响第46-47页
    3.3 运行环境的影响第47-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4章 现代有轨电车运输能力计算方法研究第52-68页
    4.1 运行设施约束下运输能力计算方法第52-60页
        4.1.1 最小车头时距计算第52-60页
        4.1.2 运输能力计算第60页
    4.2 不同运行组织方式下运输能力计算方法第60-65页
        4.2.1 单一交路运行组织方式下的运输能力第60-61页
        4.2.2 多交路运行组织方式下的运输能力第61页
        4.2.3 共线运行组织方式下的运输能力第61-62页
        4.2.4 快慢车运行组织方式下的运输能力第62-64页
        4.2.5 多编组运行组织方式下的运输能力第64-65页
    4.3 运输能力评估及提升第65-66页
        4.3.1 评估运输能力的流程第65页
        4.3.2 提升运输能力的措施第65-66页
    4.4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5章 淮安市现代有轨电车运输能力评估第68-78页
    5.1 现状和远期现代有轨电车运行组织方式分析第69-72页
    5.2 现状和远期运输能力计算第72-76页
    5.3 现状和远期运输能力评估与提升途径第76-77页
    5.4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6.1 主要研究成果第78-79页
    6.2 论文创新点第79页
    6.3 研究展望第79-80页
附录第80-85页
参考文献第85-89页
致谢第89-91页
作者简介、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第91-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弹改性沥青及混合料在高海拔山区桥面铺装中的应用
下一篇:冷补沥青的制备及其路面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