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3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2章 软件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3-30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23-27页 |
2.1.1 软件的涵义与特征 | 第23-25页 |
2.1.2 软件产业的涵义与特征 | 第25-2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2.2.1 协同论 | 第27页 |
2.2.2 地方治理理论 | 第27-28页 |
2.2.3 地域分工理论 | 第28页 |
2.2.4 增长极理论 | 第28-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长三角软件产业协同发展形势的SWOT分析 | 第30-42页 |
3.1 SWOT分析法概述 | 第30-31页 |
3.2 长三角软件产业协同发展的SWOT分析 | 第31-41页 |
3.2.1 长三角软件产业协同发展的优势 | 第31-34页 |
3.2.2 长三角软件产业协同发展的劣势 | 第34-37页 |
3.2.3 长三角软件产业协同发展的机会 | 第37-38页 |
3.2.4 长三角软件产业协同发展的威胁 | 第38-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基于灰色关联法的长三角软件产业布局分析 | 第42-54页 |
4.1 灰色关联分析原理及计算方法 | 第42-44页 |
4.1.1 灰色关联分析原理 | 第42-43页 |
4.1.2 灰色关联分析计算方法 | 第43-44页 |
4.2 基于灰色关联法的长三角各地软件产业结构分析 | 第44-51页 |
4.2.1 样本选取说明 | 第44-45页 |
4.2.2 基于灰色关联法的江苏省软件产业结构分析 | 第45-47页 |
4.2.3 基于灰色关联法的上海市软件产业结构分析 | 第47-49页 |
4.2.4 基于灰色关联法的浙江省软件产业结构分析 | 第49-51页 |
4.3 长三角软件产业布局状况分析 | 第51-53页 |
4.3.1 长三角软件优势子产业存在产业同构问题 | 第51-52页 |
4.3.2 长三角软件产业劣势子产业有待发掘 | 第52页 |
4.3.3 长三角软件产业总体布局亟待优化 | 第52-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政府推进长三角软件产业协同发展的策略 | 第54-65页 |
5.1 长三角政府应对软件产业协同发展形势的策略 | 第54-61页 |
5.1.1 编制产业协同发展规划 | 第54页 |
5.1.2 构建协同发展扶持体系 | 第54-55页 |
5.1.3 引导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 第55-58页 |
5.1.4 打造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 第58-59页 |
5.1.5 健全产权保护法律机制 | 第59-60页 |
5.1.6 设立相应协调发展机构 | 第60页 |
5.1.7 重构政府绩效管理体系 | 第60-61页 |
5.2 长三角政府应对软件产业协同发展布局的策略 | 第61-63页 |
5.2.1 突破区域要素流通阻滞 | 第61页 |
5.2.2 规范区域产业分工协作 | 第61-62页 |
5.2.3 建立利益分享补偿机制 | 第62-63页 |
5.2.4 推动产业参与国际分工 | 第6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