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一株假单胞菌砷抗性相关机制的初步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缩略语表第10-11页
1 前言第11-18页
    1.1 砷及其化合物第11页
    1.2 砷的危害及污染现状第11-12页
    1.3 砷污染的修复第12-13页
    1.4 细菌砷抗性机制第13-15页
    1.5 细菌Ⅱ型分泌系统第15-16页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17页
    1.7 技术路线第17-1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8-29页
    2.1 湖北大冶铜矿地表土壤样本第18页
    2.2 砷抗性菌的分离第18页
    2.3 砷抗性菌的砷特性鉴定及生理生化测定第18-19页
    2.4 砷抗性菌16S rRNA基因的扩增和测序分析第19-21页
    2.5 砷抗性菌常规砷抗性相关基因的扩增和测序分析第21-22页
    2.6 砷抗性菌随机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和筛选第22-24页
    2.7 突变体的Southern blot杂交验证第24-25页
    2.8 突变体的砷特性鉴定及生理生化测定第25页
    2.9 突变型细胞和野生型细胞内砷含量的测定第25-26页
    2.10 扫描电镜观察野生型细胞和突变型细胞形态第26页
    2.11 插入片段侧翼序列的分离第26-27页
    2.12 序列分析第27页
    2.13 荧光定量PCR测定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第27-2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9-39页
    3.1 砷抗性菌的分离第29页
    3.2 砷抗性菌的相关鉴定第29-30页
    3.3 砷转运蛋白基因arsB和ACR3(2)分析第30-32页
    3.4 砷抗性突变株的筛选第32-33页
    3.5 突变体单插入的Southern blot杂交验证第33页
    3.6 突变型和野生型细胞内砷含量测定第33-35页
    3.7 突变型和野生型细胞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第35-36页
    3.8 插入片段侧翼序列分析第36-38页
    3.9 突变型和野生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第38-39页
4 讨论与展望第39-42页
参考文献第42-49页
致谢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啤酒废酵母泥中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提取、分离与纯化
下一篇:含有噻唑环的色满类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