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五节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我国反洗钱机制现状分析 | 第13-23页 |
第一节 反洗钱机制理论 | 第13-15页 |
一、反洗钱机制的特点 | 第14页 |
二、一个科学高效反洗钱机制的标准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我国反洗钱法律体系建设情况 | 第15-18页 |
一、我国反洗钱法律建设情况 | 第15-17页 |
二、我国反洗钱规章制度建设情况 | 第17-18页 |
第三节 我国反洗钱机制的组织框架与运作体系 | 第18-20页 |
一、行政主管部门目前的反洗钱组织框架 | 第18页 |
二、目前我国反洗钱机制的运作体系 | 第18-20页 |
第四节 我国反洗钱国际合作的现状 | 第20-23页 |
一、及时签署、批准和执行相关国际公约和决议 | 第20页 |
二、全面加强与各国在反洗钱领域的合作 | 第20-21页 |
三、全面加强与各国在刑事司法领域的合作 | 第21页 |
四、继续推进反洗钱业务领域的双边或多边合作与交流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我国当前反洗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3-34页 |
第一节 我国当前反洗钱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23-27页 |
一、相关法律规定不健全 | 第23-26页 |
二、与《反洗钱法》配套的相关规定还不到位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我国金融领域开展反洗钱工作存在的困难 | 第27-30页 |
一、当前金融机构反洗钱的制度障碍 | 第27-28页 |
二、当前金融机构反洗钱的现实困境 | 第28-29页 |
三、金融机构反洗钱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 第29-30页 |
第三节 我国反洗钱机制存在问题的因素分析 | 第30-34页 |
一、内部机制因素分析 | 第30-32页 |
二、外部机制因素分析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国外反洗钱机制经验借鉴 | 第34-41页 |
第一节 美国的反洗钱机制 | 第34-36页 |
一、美国反洗钱机制的概况 | 第34-35页 |
二、美国反洗钱机制的特点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德国的反洗钱机制 | 第36-38页 |
一、德国反洗钱机制的概况 | 第36-37页 |
二、德国反洗钱机制的特点 | 第37-38页 |
第三节 澳大利亚的反洗钱机制 | 第38-39页 |
一、澳大利亚反洗钱机制的概况 | 第38-39页 |
二、澳大利亚反洗钱机制的特点 | 第39页 |
第四节 国外经验对完善我国反洗钱机制的借鉴 | 第39-41页 |
一、尽快健全反洗钱法律体系 | 第39-40页 |
二、建立跨境大额及可疑资金交易报告制度 | 第40页 |
三、转变反洗钱监管思路 | 第40页 |
四、建立反洗钱工作财政保障体系和奖励制度 | 第40页 |
五、加强打击洗钱犯罪的国际合作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反洗钱机制的对策研究 | 第41-46页 |
第一节 进一步健全我国的反洗钱法律体系 | 第41-42页 |
一、修改或调整《刑法》相关洗钱犯罪的规定 | 第41页 |
二、尽快修订与《反洗钱法》配套的相关法规 | 第41页 |
三、研究在特定非金融领域开展反洗钱工作 | 第41-42页 |
第二节 深入改革和完善我国反洗钱组织架构 | 第42-43页 |
一、深化人民银行与各行政、司法部门的合作 | 第42页 |
二、反洗钱部门由人民银行和公安部双重领导 | 第42-43页 |
三、借鉴美国模式、将反洗钱职能移至国家财政部 | 第43页 |
第三节 努力建立完善、有序、高效的金融体系反洗钱运行机制 | 第43-46页 |
一、将成本收益机制融入反洗钱机制 | 第43-44页 |
二、将利益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融入反洗钱机制 | 第44页 |
三、将金融监管和信息披露融入反洗钱机制 | 第44-46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