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总则论文--刑罚的运用论文

缓刑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9页
一、缓刑与缓刑制度的基本认识第9-13页
    (一) 缓刑与缓刑制度的概念认识第9-10页
    (二) 缓刑的性质与特征第10-12页
        1、缓刑的性质第10-11页
        2、缓刑的特征第11-12页
    (三) 缓刑制度的立法模式第12-13页
二、缓刑制度的历史发展第13-18页
    (一) 国外缓刑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趋势第13-15页
        1、缓刑制度的产生第13-14页
        2、缓刑制度的发展趋势第14-15页
    (二) 我国缓刑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第15-18页
        1、我国缓刑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第15-17页
        2、我国法律制度选择缓刑的原因分析第17-18页
三、缓刑制度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分析第18-23页
    (一) 缓刑制度的理论基础第18-21页
        1、教育刑理论和再社会化理念第18-19页
        2、刑罚人道和轻缓化刑事政策第19-20页
        3、个体罪犯矫正的可能性和刑罚个别化原则第20页
        4、监狱行刑目的与手段的背离第20-21页
    (二) 缓刑制度的价值第21-23页
        1、避免交叉感染的监狱亚文化影响第21-22页
        2、有利于重新整合被破坏了的社会关系,促使犯罪人回归社会第22页
        3、符合刑罚轻缓化的国际潮流第22页
        4、符合刑罚的经济性原则,有利于节约国家行刑资源第22-23页
四、我国缓刑制度的反思第23-29页
    (一) 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与缓刑适用之间的矛盾关系第23-24页
    (二) 传统重刑主义观念对缓和刑罚思想的制约第24页
    (三) 我国缓刑制度的立法审视第24-25页
        1、缓刑立法粗糙、导向性不明确第24-25页
        2、缓刑类型单一第25页
        3、缺乏必要的惩罚性负担措施第25页
    (四) 缓刑适用状况的现实分析第25-28页
        1、关于缓刑的适用率问题第25-26页
        2、缓刑适用不平衡,地区差异大第26页
        3、制约法官适用缓刑的因素过多第26-27页
        4、犯罪类型与缓刑适用关系密切第27-28页
    (五) 缓刑考察制度的实践反思第28-29页
        1、监督管理机关监管不力,缓刑犯处脱管状态第28页
        2、社会集体文化“土壤”的缺乏,帮教文化无从说起第28-29页
        3、缓刑犯人享有的基本权利得不到尊重和保障第29页
        4、缓刑撤销程序缺失第29页
五、我国缓刑制度的完善第29-45页
    (一) 我国缓刑制度完善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30-34页
        1、完善我国缓刑制度的指导思想第30-32页
        2、完善我国缓刑制度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第32-34页
    (二) 缓刑制度的立法完善第34-36页
        1、规范缓刑的适用条件第34-35页
        2、增设刑罚暂缓宣告型缓刑第35-36页
        3、充实缓刑考察标准,设置行之有效的惩罚性缓刑负担第36页
    (三) 缓刑制度的司法适用完善第36-39页
        1、引入人格调查制度,建立再犯预测机制第36-37页
        2、加强司法独立第37-38页
        3、提高法官素质第38-39页
        4、关于缓刑适用的听证——萧山经验的分析第39页
    (四) 缓刑执行制度的完善第39-45页
        1、成立专门的监管机关,强化监管主体意识第39-40页
        2、完善考察环境,呼唤社会帮教文化第40页
        3、完善缓刑犯人的基本权利及社会保障第40-41页
        4、关于缓刑罪犯实行社区矫正制度的简要评析第41-42页
        5、缓刑撤销制度的完善第42-45页
结论第45-46页
注释第46-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2-53页
后记第53-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缺失数据情形三类统计模型的经验似然推断
下一篇:完善我国反洗钱机制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