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Contents | 第11-14页 |
符号说明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5页 |
1.2 国内外发展概述 | 第15-26页 |
1.2.1 疲劳极限研究的发展概述 | 第15-17页 |
1.2.2 疲劳极限算法的发展概述 | 第17-19页 |
1.2.3 疲劳损伤理论研究概述 | 第19-21页 |
1.2.4 疲劳寿命的预测方法发展概述 | 第21-26页 |
1.3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26-27页 |
1.3.1 金属疲劳极限研究的意义 | 第26-27页 |
1.3.2 传输模块研究的意义 | 第27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8-29页 |
第二章 红外图像测量金属疲劳极限 | 第29-41页 |
2.1 新型测量疲劳极限的理论基础 | 第29-32页 |
2.1.1 疲劳极限的理论分析 | 第29-30页 |
2.1.2 统一的形变破坏理论 | 第30-31页 |
2.1.3 能量方法 | 第31-32页 |
2.2 红外图像检测技术的理论基础 | 第32-36页 |
2.2.1 红外无损检测技术 | 第32-33页 |
2.2.2 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特点 | 第33-34页 |
2.2.3 红外焦平面列阵摄像机 | 第34-36页 |
2.3 能量耗散 | 第36-38页 |
2.3.1 疲劳过程的能量耗散 | 第36-37页 |
2.3.2 疲劳能量耗散规律 | 第37-38页 |
2.4 能耗测量的理论根据 | 第38-40页 |
2.4.1 热—力耦合方程及其假设条件 | 第38-39页 |
2.4.2 能耗提取的理论根据 | 第39-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数据传输模块 | 第41-51页 |
3.1 差分信号接收电路 | 第41-44页 |
3.1.1 电平转换以及数据接收 | 第41-42页 |
3.1.2 信号接收电路 | 第42-44页 |
3.2 AD转换电路及其控制电路 | 第44-47页 |
3.2.1 AD的选择及其功能优点 | 第44-45页 |
3.2.2 时钟输入电路 | 第45-46页 |
3.2.3 模拟输入电路 | 第46页 |
3.2.4 信号输出 | 第46-47页 |
3.3 FPGA的选择及其运用 | 第47-48页 |
3.4 差分信号驱动输出电路 | 第48-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软件介绍 | 第51-55页 |
4.1 QuartusⅡ设计流程 | 第51-53页 |
4.1.1 QuartusⅡ图形用户界面的基本设计流程 | 第52页 |
4.1.2 EDA工具与QuartusⅡ软件配合使用时的基本设计流程 | 第52-53页 |
4.2 QuartusⅡ仿真流程 | 第53-54页 |
4.2.1 功能仿真流程 | 第53页 |
4.2.2 NativeLink仿真流程 | 第53-54页 |
4.2.3 手动时序仿真流程 | 第5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仿真测试 | 第55-61页 |
5.1 数据传输流程 | 第55-56页 |
5.2 仿真流程 | 第56-59页 |
5.2.1 建立仿真项目 | 第56-58页 |
5.2.2 仿真器件准备 | 第58页 |
5.2.3 仿真结果 | 第58-5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六章 试验方法 | 第61-69页 |
6.1 前人的试验方法 | 第61-62页 |
6.2 本课题的试验方法 | 第62-64页 |
6.3 测试原理 | 第64-68页 |
6.3.1 试件载荷的选取 | 第64-65页 |
6.3.2 试件拉压试验 | 第65-67页 |
6.3.3 实验结果 | 第67-6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9-71页 |
附录1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77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77-78页 |
附件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