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5页 |
1.1 新农药创制背景 | 第14-15页 |
1.2 新农药创制方法 | 第15-20页 |
1.2.1 随机合成筛选法 | 第16-17页 |
1.2.2 类同合成法 | 第17-18页 |
1.2.3 生物合理设计法 | 第18-19页 |
1.2.4 天然活性物质模型法 | 第19-20页 |
1.3 以井冈羟胺 A为先导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20-32页 |
1.3.1 以天然活性物质作为先导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 第20-22页 |
1.3.2 海藻糖酶抑制剂 | 第22-27页 |
1.3.3 井冈羟胺 A的研究进展 | 第27-32页 |
1.3.3.1 井冈羟胺 A的合成研究 | 第28-30页 |
1.3.3.2 井冈羟胺 A的修饰研究 | 第30-32页 |
1.4 含吡啶杂环新农药的研究进展 | 第32-35页 |
1.5 本论文研究思路 | 第35-37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37-45页 |
第二章 井冈羟胺 A的化学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 | 第45-65页 |
2.1 井冈羟胺 A的合成 | 第45-50页 |
2.1.1 实验部分 | 第46页 |
2.1.1.1 原料及仪器 | 第46页 |
2.1.1.2 井冈羟胺 A的制备 | 第46页 |
2.1.2 结果与讨论 | 第46-47页 |
2.1.2.1 与强酸水解方法对比 | 第46-47页 |
2.1.2.2 离子液体套用 | 第47页 |
2.1.3 井冈羟胺 A晶体结构的讨论 | 第47-50页 |
2.2 井冈羟胺 A的化学修饰 | 第50-56页 |
2.2.1 井冈羟胺 A的磺酸酯类化合物库 | 第51-52页 |
2.2.2 井冈羟胺 A的醚类化合物库 | 第52-54页 |
2.2.3 井冈羟胺 A的羧酸酯类化合物库 | 第54-55页 |
2.2.4 井冈羟胺 A的酰胺类化合物库 | 第55-56页 |
2.3 生物活性筛选 | 第56-62页 |
2.3.1 杀虫活性生测方法 | 第57-58页 |
2.3.2 杀菌活性生测方法 | 第58-60页 |
2.3.3 除草活性生测方法 | 第60-61页 |
2.3.4 生物活性测试结果 | 第61-6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第三章 新型含吡啶杂环先导及其菊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 | 第65-91页 |
3.1 新型含吡啶杂环先导的发现 | 第65-76页 |
3.1.1 新型含吡啶杂环先导的合成 | 第67-68页 |
3.1.2 实验部分 | 第68-69页 |
3.1.3 结果与讨论 | 第69-76页 |
3.1.3.1 合成部分 | 第69页 |
3.1.3.2 波谱分析 | 第69-72页 |
3.1.3.3 晶体结构分析 | 第72-76页 |
3.2 新型含吡啶杂环菊酸酯的合成 | 第76-78页 |
3.2.1 实验部分 | 第77-78页 |
3.2.1.1 仪器与试剂 | 第77页 |
3.2.1.2 产物的合成 | 第77-78页 |
3.3 新型含吡啶杂环菊酸酯的生物活性 | 第78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78-88页 |
3.4.1 合成 | 第78-79页 |
3.4.2 结构表征 | 第79-87页 |
3.4.3 生物活性测试结果 | 第87-8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
第四章 新型含氟吡啶羧酸类及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 第91-106页 |
4.1 引言 | 第91-9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3-94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93页 |
4.2.2 新型含氟吡啶羧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93-94页 |
4.2.3 新型含氟吡啶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94页 |
4.2.4 生物活性测试 | 第9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4-103页 |
4.3.1 新型含氟吡啶羧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94-95页 |
4.3.2 新型含氟吡啶羧酸酯类化合物的波谱解析 | 第95-98页 |
4.3.3 新型含氟吡啶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98页 |
4.3.4 新型含氟吡啶酰胺类化合物的波谱解析 | 第98-103页 |
4.4 生物活性测试 | 第103-104页 |
4.4.1 新型含氟吡啶羧酸酯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 | 第103页 |
4.4.2 新型含氟吡啶酰胺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 | 第103-10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05-106页 |
第五章 新型含吡啶杂环磷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 第106-129页 |
5.1 前言 | 第106-10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8-115页 |
5.2.1 仪器与试剂 | 第108页 |
5.2.2 新型含吡啶杂环磷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108-115页 |
5.2.2.1 新型含吡啶杂环中间体的合成 | 第108页 |
5.2.2.2 不对称酰氯的合成 | 第108-109页 |
5.2.2.3 乙基氯化物的合成 | 第109页 |
5.2.2.4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109-115页 |
5.3 生物活性测试 | 第115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115-120页 |
5.4.1 合成与表征 | 第115-116页 |
5.4.2 晶体结构 | 第116-117页 |
5.4.3 生物活性 | 第117-120页 |
5.4.3.1 初筛生物活性 | 第117-119页 |
5.4.3.2 复筛生物活性 | 第119-120页 |
5.5 高活性化合物的田间药效试验 | 第120-122页 |
5.5.1 防治绿豆豆蚜的田间药效试验 | 第120页 |
5.5.2 防治大豆大豆蚜的田间药效试验 | 第120-121页 |
5.5.3 防治甘蓝菜青虫的田间药效试验 | 第121-122页 |
5.5.4 防治茄子桃蚜的田间药效试验 | 第122页 |
5.6 高活性化合物的急性毒性试验 | 第122-126页 |
5.6.1 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 第123页 |
5.6.2 大鼠急性经皮毒性试验 | 第123-124页 |
5.6.3 家兔急性皮肤刺激试验 | 第124-125页 |
5.6.4 家兔急性眼睛刺激试验 | 第125页 |
5.6.5 豚鼠皮肤变态反应(致敏)试验 | 第125-126页 |
5.6.6 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 | 第12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27-129页 |
第六章 海藻糖酶抑制剂药效团模型及新型含吡啶杂环活性化合物构效关系研究 | 第129-167页 |
6.1 前言 | 第129-131页 |
6.2 海藻糖酶抑制剂药效团模型研究 | 第131-148页 |
6.2.1 井冈羟胺 A的构效关系研究 | 第131-132页 |
6.2.2 海藻糖酶抑制剂药效团模型的建立 | 第132-137页 |
6.2.2.1 计算方法 | 第132页 |
6.2.2.2 化合物训练集构建 | 第132-134页 |
6.2.2.3 化合物构象分析 | 第134-135页 |
6.2.2.4 药效团模型构建 | 第135-137页 |
6.2.3 结果与讨论 | 第137-146页 |
6.2.3.1 药效团特征 | 第137-139页 |
6.2.3.2 药效团参数分析 | 第139-141页 |
6.2.3.3 药效团与测试集匹配 | 第141-144页 |
6.2.3.4 药效团与抑制剂叠合 | 第144-146页 |
6.2.4 药效团与井冈羟胺 A叠合 | 第146-148页 |
6.3 新型含吡啶杂环活性化合物构效关系研究 | 第148-162页 |
6.3.1 药效团模型计算方法 | 第148页 |
6.3.2 化合物训练集构建 | 第148-149页 |
6.3.3 化合物构象分析 | 第149-150页 |
6.3.4 药效团模型构建 | 第150页 |
6.3.5 药效团模型特征 | 第150-154页 |
6.3.6 药效团模型与测试集的匹配 | 第154-156页 |
6.3.7 半经验量子化学 AM1计算 | 第156-160页 |
6.3.7.1 计算模型和方法 | 第156-158页 |
6.3.7.2 结果与讨论 | 第158-160页 |
6.3.8 Cerius~2化学计算 | 第160-16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62-163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63-16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7-171页 |
7.1 结论 | 第167-169页 |
7.2 展望 | 第169-171页 |
致谢 | 第171-17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专利、参加会议及获奖情况 | 第172-174页 |
附件 | 第174-2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