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火菇素cDNA基因的原核表达与重组蛋白的纯化及活性研究

摘要第7-8页
关键词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Keywords第10-11页
缩略词表第11-13页
1 绪论第13-26页
    1.1 火菇素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第13-16页
        1.1.1 火菇素的制备及抗癌性质研究第13-14页
        1.1.2 火菇素cDNA文库的构建第14-15页
        1.1.3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第15-16页
    1.2 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火菇素cDNA基因第16-21页
        1.2.1 大肠杆菌原核表达体系第16-19页
        1.2.2 常用的原核启动子和诱导调控表达系统第19-20页
        1.2.3 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火菇素cDNA基因第20-21页
    1.3 包涵体的复性第21-24页
        1.3.1 包涵体的沈涤与溶解第21-22页
        1.3.2 包涵体的复性第22页
        1.3.3 辅助复性的几种方法第22-24页
    1.4 活性蛋白的研究进展第24-26页
2 火菇素cDNA基因的原核载体表达与重组蛋白的纯化第26-44页
    2.1 材料、试剂与设备第26-27页
        2.1.1 材料第26页
        2.1.2 试剂与试剂盒第26-27页
        2.1.3 设备第27页
    2.2 实验方法第27-34页
        2.2.1 火菇素cDNA基因的PCR扩增第27-29页
        2.2.2 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第29-31页
            2.2.2.1 质粒载体与目的基因的双酶切反应第29-30页
            2.2.2.2 目的基因插入载体第30页
            2.2.2.3 重组质粒pET32a(+)-flammulin的鉴定与测序第30-31页
        2.2.3 火菇素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第31页
        2.2.4 火菇素重组蛋白的表达分布第31-32页
        2.2.5 火菇素重组蛋白诱导表达优化第32-33页
        2.2.6 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第33页
        2.2.7 Western-blot免疫印迹检测第33-34页
    2.3 实验结果第34-41页
        2.3.1 火菇素cDNA基因的PCR扩增第34页
        2.3.2 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第34-38页
            2.3.2.1 pBK-CMV-flammulin质粒与pET32a(+)质粒图谱第34-36页
            2.3.2.2 重组质粒pET32a(+)-flammulin的鉴定与测序第36-38页
        2.3.3 火菇素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第38页
        2.3.4 火菇素重组蛋白的表达分布第38-39页
        2.3.5 火菇素重组蛋白诱导表达优化第39-40页
        2.3.6 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第40页
        2.3.7 Western-blot免疫印迹检测第40-41页
    2.4 讨论与分析第41-44页
3 火菇素重组包涵体蛋白的复性研究第44-51页
    3.1 材料、试剂与设备第44-45页
        3.1.1 材料第44页
        3.1.2 试剂与试剂盒第44-45页
        3.1.3 设备第45页
    3.2 实验方法第45-47页
        3.2.1 火菇素包涵体蛋白的获得第45-46页
            3.2.1.1 包涵体蛋白的表达第45-46页
            3.2.1.2 包涵体蛋白的提取第46页
            3.2.1.3 包涵体蛋白的洗涤第46页
            3.2.1.4 包涵体蛋白的溶解第46页
        3.2.2 火菇素包涵体蛋白的纯化第46-47页
        3.2.3 火菇素包涵体蛋白的复性第47页
    3.3 实验结果第47-49页
        3.3.1 火菇素包涵体蛋白的获得第47-48页
        3.2.2 火菇素包涵体蛋白的纯化第48-49页
        3.2.3 火菇素包涵体蛋白的复性第49页
    3.4 讨论与分析第49-51页
4 火菇素抑瘤机制的探讨第51-59页
    4.1 材料、试剂与设备第51-52页
        4.1.1 材料第51页
        4.1.2 试剂第51页
        4.1.3 设备第51-52页
    4.2 实验方法第52-53页
        4.2.1 U937细胞的培养第52页
        4.2.2 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凋亡情况第52页
        4.2.3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凋亡情况第52-53页
        4.2.4 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情况第53页
    4.3 实验结果第53-58页
        4.3.1 U937细胞的培养第53-55页
        4.3.2 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凋亡情况第55页
        4.3.3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凋亡情况第55-57页
        4.3.4 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情况第57-58页
    4.4 讨论与分析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4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第64-65页
感谢第65-66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提单的法律性质--一种系统论的视角
下一篇:布氏白僵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稳定高效表达Pr1蛋白酶工程菌株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