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枣阳市熊集镇为例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页 |
| 1 绪论 | 第9-20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 1.2.1 关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 | 第11-13页 |
| 1.2.2 关于农村居民点的研究 | 第13-15页 |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5页 |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1.3.3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1.4 研究区域的选择及数据来源 | 第17页 |
| 1.4.1 研究区域的选择 | 第17页 |
| 1.4.2 数据来源 | 第17页 |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页 |
| 1.6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8-20页 |
| 2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 第20-25页 |
| 2.1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 | 第20页 |
| 2.2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与内涵 | 第20-21页 |
| 2.2.1 农村居民点的概念 | 第20页 |
| 2.2.2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与内涵 | 第20-21页 |
| 2.3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 第21页 |
| 2.4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 2.4.2 土地报酬理论 | 第22-23页 |
| 2.4.3 系统理论 | 第23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24-25页 |
| 3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 第25-33页 |
| 3.1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内容与目标 | 第25页 |
| 3.1.1 总体评价的内容与目标 | 第25页 |
| 3.1.2 村级评价的内容与目标 | 第25页 |
| 3.2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5-28页 |
| 3.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25-26页 |
| 3.2.2 指标选择方法 | 第26页 |
| 3.2.3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6-27页 |
| 3.2.4 指标的指示性意义 | 第27-28页 |
| 3.3 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28页 |
| 3.4 评价方法 | 第28-30页 |
| 3.5 评价结果分级 | 第30页 |
| 3.5.1 总体评价结果分级 | 第30页 |
| 3.5.2 村级评价结果分级 | 第30页 |
| 3.6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 第30-31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31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 4 实证研究 | 第33-53页 |
| 4.1 熊集镇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分析 | 第33-37页 |
| 4.1.1 区域概况 | 第33页 |
| 4.1.2 熊集镇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现状 | 第33-34页 |
| 4.1.3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动态变化分析 | 第34-37页 |
| 4.2 熊集镇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 第37-45页 |
| 4.2.1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 | 第37-40页 |
| 4.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0-42页 |
| 4.2.3 评价结果及分级 | 第42-44页 |
| 4.2.4 潜力测算 | 第44-45页 |
| 4.3 农村居民点土地低度利用的原因分析 | 第45-49页 |
| 4.4 建议与对策 | 第49-51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
| 5 结论与讨论 | 第53-54页 |
| 5.1 结论 | 第53页 |
| 5.2 讨论 | 第53-54页 |
| 附件 | 第54-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