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1 现实意义 | 第8-9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框架和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3.2 本文的框架 | 第10页 |
1.3.3 有关概念的界定 | 第10-11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4.1 国内研究 | 第11-12页 |
1.4.2 国外研究 | 第12-13页 |
1.4.3 国内外研究对本文的启示 | 第13页 |
1.5 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1.5.1 土地理论 | 第13-14页 |
1.5.2 劳动用工因子理论 | 第14-15页 |
1.5.3 城市引力场理论 | 第15页 |
1.6 研究目标 | 第15-17页 |
第2章 半城市化失地农民就业的基本问题 | 第17-45页 |
2.1 土地、农民与城市化的关系 | 第17-23页 |
2.1.1 国际比较 | 第18-20页 |
2.1.2 国内历史考察 | 第20-23页 |
2.1.3 本节结论 | 第23页 |
2.2 都市圈半城市化及其产业特征 | 第23-35页 |
2.2.1 都市圈和首都圈 | 第23-25页 |
2.2.2 半城市化概述 | 第25-26页 |
2.2.3 半城市化特征 | 第26-27页 |
2.2.4 半城市化与都市圈的关系 | 第27-28页 |
2.2.5 都市圈半城市化产业发展模式 | 第28-35页 |
2.3 都市圈半城市化阶段失地农民就业 | 第35-37页 |
2.3.1 珠三角和长三角都市圈失地农民就业比较 | 第35-36页 |
2.3.2 珠三角和长三角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比较 | 第36-37页 |
2.4 失地农民就业的影响因素 | 第37-45页 |
2.4.1 普遍因素 | 第38-43页 |
2.4.2 特殊因素 | 第43-45页 |
第3章 实地调查:廊坊市半城市化阶段失地农民就业情况 | 第45-65页 |
3.1 廊坊市概况 | 第45-49页 |
3.2 廊坊市半城市化特征 | 第49-55页 |
3.2.1 地域特征 | 第50页 |
3.2.2 人口特征 | 第50-51页 |
3.2.3 社会结构特征 | 第51-55页 |
3.3 廊坊市失地农民调查 | 第55-65页 |
3.3.1 廊坊市失地农民数量 | 第55页 |
3.3.2 廊坊市失地农民问卷调查 | 第55-63页 |
3.3.3 调查结果分析和思考 | 第63-65页 |
第4章 案例分析:半城市化阶段失地农民就业促进 | 第65-88页 |
4.1 廊坊市半城市化阶段失地农民就业路径 | 第65-72页 |
4.1.1 廊坊市失地农民就业类型 | 第65-67页 |
4.1.2 廊坊市失地农民就业特点 | 第67-71页 |
4.1.3 失地农民转移就业模式 | 第71-72页 |
4.2 廊坊市半城市化阶段失地农民就业存在的问题 | 第72-74页 |
4.2.1 劳动用工不规范 | 第72-73页 |
4.2.2 就业信息不畅 | 第73页 |
4.2.3 文化水平和技能素质低 | 第73页 |
4.2.4 转移就业层次低 | 第73页 |
4.2.5 岗位转换频繁 | 第73-74页 |
4.3 半城市化阶段失地农民就业的公共政策研究 | 第74-82页 |
4.3.1 失地农民就业的理性思考 | 第74-78页 |
4.3.2 经验与启示:失地农民就业安置中的政府行为 | 第78-82页 |
4.4 积极的就业政策与半城市化阶段失地农民就业促进 | 第82-88页 |
4.4.1 积极就业政策 | 第82-86页 |
4.4.2 中国积极就业政策展望 | 第86-88页 |
第5章 结论:半城市化阶段失地农民就业公共选择和政策建议 | 第88-95页 |
5.1 半城市化阶段失地农民就业政策公共选择 | 第88-90页 |
5.1.1 政府治理目标:效率优先→绩效优位,建立服务型政府 | 第88-89页 |
5.1.2 服务型政府的职能:提供公共品 | 第89-90页 |
5.2 首都圈失地农民转移就业的制度框架设计 | 第90-92页 |
5.3 本研究的创新和价值 | 第92-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附录 | 第100-10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