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论文

半城市化阶段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以廊坊市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引言第8-17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8页
    1.2 研究意义第8-9页
        1.2.1 现实意义第8-9页
        1.2.2 理论意义第9页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框架和概念界定第9-11页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第9-10页
        1.3.2 本文的框架第10页
        1.3.3 有关概念的界定第10-11页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1-13页
        1.4.1 国内研究第11-12页
        1.4.2 国外研究第12-13页
        1.4.3 国内外研究对本文的启示第13页
    1.5 理论基础第13-15页
        1.5.1 土地理论第13-14页
        1.5.2 劳动用工因子理论第14-15页
        1.5.3 城市引力场理论第15页
    1.6 研究目标第15-17页
第2章 半城市化失地农民就业的基本问题第17-45页
    2.1 土地、农民与城市化的关系第17-23页
        2.1.1 国际比较第18-20页
        2.1.2 国内历史考察第20-23页
        2.1.3 本节结论第23页
    2.2 都市圈半城市化及其产业特征第23-35页
        2.2.1 都市圈和首都圈第23-25页
        2.2.2 半城市化概述第25-26页
        2.2.3 半城市化特征第26-27页
        2.2.4 半城市化与都市圈的关系第27-28页
        2.2.5 都市圈半城市化产业发展模式第28-35页
    2.3 都市圈半城市化阶段失地农民就业第35-37页
        2.3.1 珠三角和长三角都市圈失地农民就业比较第35-36页
        2.3.2 珠三角和长三角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比较第36-37页
    2.4 失地农民就业的影响因素第37-45页
        2.4.1 普遍因素第38-43页
        2.4.2 特殊因素第43-45页
第3章 实地调查:廊坊市半城市化阶段失地农民就业情况第45-65页
    3.1 廊坊市概况第45-49页
    3.2 廊坊市半城市化特征第49-55页
        3.2.1 地域特征第50页
        3.2.2 人口特征第50-51页
        3.2.3 社会结构特征第51-55页
    3.3 廊坊市失地农民调查第55-65页
        3.3.1 廊坊市失地农民数量第55页
        3.3.2 廊坊市失地农民问卷调查第55-63页
        3.3.3 调查结果分析和思考第63-65页
第4章 案例分析:半城市化阶段失地农民就业促进第65-88页
    4.1 廊坊市半城市化阶段失地农民就业路径第65-72页
        4.1.1 廊坊市失地农民就业类型第65-67页
        4.1.2 廊坊市失地农民就业特点第67-71页
        4.1.3 失地农民转移就业模式第71-72页
    4.2 廊坊市半城市化阶段失地农民就业存在的问题第72-74页
        4.2.1 劳动用工不规范第72-73页
        4.2.2 就业信息不畅第73页
        4.2.3 文化水平和技能素质低第73页
        4.2.4 转移就业层次低第73页
        4.2.5 岗位转换频繁第73-74页
    4.3 半城市化阶段失地农民就业的公共政策研究第74-82页
        4.3.1 失地农民就业的理性思考第74-78页
        4.3.2 经验与启示:失地农民就业安置中的政府行为第78-82页
    4.4 积极的就业政策与半城市化阶段失地农民就业促进第82-88页
        4.4.1 积极就业政策第82-86页
        4.4.2 中国积极就业政策展望第86-88页
第5章 结论:半城市化阶段失地农民就业公共选择和政策建议第88-95页
    5.1 半城市化阶段失地农民就业政策公共选择第88-90页
        5.1.1 政府治理目标:效率优先→绩效优位,建立服务型政府第88-89页
        5.1.2 服务型政府的职能:提供公共品第89-90页
    5.2 首都圈失地农民转移就业的制度框架设计第90-92页
    5.3 本研究的创新和价值第92-95页
参考文献第95-99页
致谢第99-100页
附录第100-103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明胶基组织工程多孔支架的制备研究
下一篇:AC压缩机公司销售预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