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 世界四节蜉科研究概述 | 第9页 |
2 中国大陆四节蜉亚科研究概述 | 第9-13页 |
3 DNA条形码技术及其在物种鉴定和系统学中的应用 | 第13-15页 |
4 DNA条形码技术在蜉蝣目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中国大陆四节蜉亚科形态学分类研究 | 第16-69页 |
引言 | 第1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6-18页 |
1.1 研究材料 | 第16页 |
1.2 器具和试剂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1 标本采集 | 第17页 |
1.3.2 标本保存 | 第17-18页 |
1.3.3 标本观察 | 第18页 |
1.3.4 装片制作、描述 | 第18页 |
2 分类鉴定特征及生活习性 | 第18页 |
2.1 稚虫主要鉴别特征 | 第18页 |
2.2 成虫主要鉴别特征 | 第18页 |
2.3 主要生活习性 | 第18页 |
3 四节蜉亚科分类检索表 | 第18-21页 |
3.1 中国大陆四节蜉亚科属检索表(稚虫) | 第19-20页 |
3.2 中国大陆四节蜉亚科属检索表(成虫) | 第20-21页 |
4 四节蜉亚科形态分类 | 第21-69页 |
4.1 四节蜉属Baetis Leach,1815 | 第21-34页 |
4.2 尖颚四节蜉Xyrobaetis gen. nov | 第34-36页 |
4.3 花翅蜉属Baetiella Ueno,1931 | 第36-48页 |
4.4 丽翅蜉属Alainites Waltz and McCafferty,1994 | 第48-52页 |
4.5 似丽翅蜉属Paralainites gen. nov | 第52-54页 |
4.6 狭翅蜉属Acentrella Bengtsson,1912 | 第54-58页 |
4.7 突唇蜉属Labiobaetis (Novikova and Kluge,1987) | 第58-61页 |
4.8 扁四节蜉属Platybaetis Muller-Liebenau,1980 | 第61-62页 |
4.9 黑四节蜉属Nigrobaetis (Novikova and Kluge,1987) | 第62-67页 |
4.10 似二翅蜉属Cloeodes Traver,1938 | 第67-69页 |
第三章 DNA条形码在四节蜉亚科物种鉴定和系统学的应用 | 第69-87页 |
1 材料方法 | 第69-76页 |
1.1 研究材料 | 第69-72页 |
1.1.1 材料及采集 | 第69-72页 |
1.1.2 标本保藏 | 第72页 |
1.2 仪器与试剂 | 第72页 |
1.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72页 |
1.2.2 药品与试剂 | 第72页 |
1.2.3 缓冲液和琼脂糖凝胶的配置 | 第72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72-75页 |
1.3.1 实验前标本预处理 | 第73页 |
1.3.2 总DNA提取 | 第73页 |
1.3.3 PCR反应扩增COI基因 | 第73-75页 |
1.3.4 总DNA和PCR产物目的片段的检测 | 第75页 |
1.3.4.1 总DNA的电泳检测 | 第75页 |
1.3.4.2 PCR产物目的片段电泳检测 | 第75页 |
1.4 测序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75-76页 |
1.4.1 序列编辑与校对 | 第75页 |
1.4.2 样本间遗传距离分析 | 第75-76页 |
1.4.3 系统发育分析 | 第76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76-87页 |
2.1 总DNA提取、目的DNA片段扩增及测序结果 | 第76-77页 |
2.2 样本目的片段间K2P遗传距离 | 第77-80页 |
2.2.1 饲养出样本间遗传距离 | 第77页 |
2.2.2 待确定样本间遗传距离 | 第77-80页 |
2.3 基于COI序列的系统发育学关系 | 第80-87页 |
2.3.1 锈色丽脉蜉为外群 | 第85页 |
2.3.2 中国拟短丝蜉为外群 | 第85-87页 |
第四章 总结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在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