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坳陷孔店南部古近系孔店组物源区分析及古地理意义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6页 |
·选题目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国内外物源区分析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2页 |
·黄骅坳陷孔店南部勘探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4页 |
·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25页 |
·构造特征 | 第16-22页 |
·基本构造格局 | 第16-20页 |
·构造演化特点 | 第20-22页 |
·地层特征 | 第22-25页 |
第3章 孔店组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 第25-39页 |
·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及其特征 | 第25-31页 |
·层序界面的识别 | 第25-29页 |
·层序界面特征 | 第29-31页 |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及其结构特征 | 第31-34页 |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 第31-32页 |
·层序结构特征 | 第32-34页 |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 第34-39页 |
第4章 孔店南部古隆起区特征与物源分析 | 第39-52页 |
·重力异常与古隆起地貌关系 | 第39-41页 |
·物源区分布及物质组成 | 第41-49页 |
·物源区分布 | 第41-42页 |
·孔南地区周围古隆起区的地层分布与岩性构成 | 第42-48页 |
·孔店南部古隆起区地层分布与重力异常特点 | 第48-49页 |
·砾岩与物源口标定 | 第49-50页 |
·砾岩成分分析 | 第49-50页 |
·砾岩的空间展布与物源口的对应关系 | 第50页 |
·物源口的分布特点 | 第50-52页 |
第5章 孔店组物源体系分析 | 第52-113页 |
·SQ1 层序的物源体系分析 | 第52-67页 |
·SQ1 层序的砾岩成分 | 第52-53页 |
·SQ1 层序的砂岩骨架成分分析 | 第53-56页 |
·SQ1 层序的重矿物分析 | 第56-59页 |
·SQ1 层序的砂体分散体系分析 | 第59-62页 |
·SQ1 层序地震反射剖面指示的物源体系 | 第62页 |
·SQ1 层序地震属性与物源区分布 | 第62页 |
·SQ1 层序的古流向与水系类型 | 第62-67页 |
·SQ2 层序的物源体系分析 | 第67-80页 |
·SQ2 层序的砾岩成分分析 | 第67页 |
·SQ2 层序的砂岩骨架成分分析 | 第67-70页 |
·SQ2 层序的重矿物分析 | 第70-73页 |
·SQ2 层序的砂体分散体系分析 | 第73-75页 |
·SQ2 层序地震反射剖面指示的物源体系 | 第75-76页 |
·SQ2 层序地震属性与物源区分布 | 第76-79页 |
·SQ2 层序的古流向与水系类型 | 第79-80页 |
·SQ3 层序的物源体系分析 | 第80-98页 |
·SQ3 层序的砾岩成分分析 | 第80-82页 |
·SQ3 层序的砂岩骨架成分分析 | 第82-85页 |
·SQ3 层序的重矿物分析 | 第85-90页 |
·SQ3 层序的砂体分散体系分析 | 第90-93页 |
·SQ3 层序地震反射剖面指示的物源体系 | 第93页 |
·SQ3 层序地震属性与物源区分布 | 第93页 |
·SQ3 层序的古流向与水系类型 | 第93-98页 |
·SQ4 层序的物源体系分析 | 第98-110页 |
·SQ4 层序的砾岩成分分析 | 第98-99页 |
·SQ4 层序的砂岩骨架成分分析 | 第99-102页 |
·SQ4 层序的重矿物分析 | 第102-103页 |
·SQ4 层序的砂体分散体系分析 | 第103-106页 |
·SQ4 层序地震反射剖面指示的物源体系 | 第106页 |
·SQ4 层序地震属性与物源区分布 | 第106页 |
·SQ4 层序的古流向与水系类型 | 第106-110页 |
·物源区构造背景分析 | 第110-113页 |
第6章 古水系与古地理特征 | 第113-124页 |
·孔店期沉积体系特征 | 第113-114页 |
·SQ1 层序的沉积体系特征 | 第113页 |
·SQ2 层序的沉积体系特征 | 第113页 |
·SQ3 层序的沉积体系特征 | 第113-114页 |
·SQ4 层序的沉积体系特征 | 第114页 |
·物源与古水系特征 | 第114-119页 |
·孔店期古水系模式 | 第114-115页 |
·孔店期盆地物源区及古水系的演化 | 第115-119页 |
·物源与古地理演化 | 第119-124页 |
结论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