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委员会特征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2.1 审计委员会特征的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2.2 审计委员会特征对盈余质量影响的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3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第20-29页 |
3.1 盈余质量概念的界定 | 第20-22页 |
3.1.1 盈余质量的含义 | 第20-21页 |
3.1.2 盈余质量的衡量 | 第21页 |
3.1.3 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3.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3.2.1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 | 第22-24页 |
3.2.2 基于公司治理理论的分析 | 第24-25页 |
3.2.3 基于组织理论的分析 | 第25-26页 |
3.3 审计委员会特征影响盈余质量的作用机制 | 第26-27页 |
3.4 研究假设 | 第27-29页 |
4 实证设计 | 第29-35页 |
4.1 定义变量 | 第29-34页 |
4.1.1 异常审计费用 | 第29-32页 |
4.1.2 审计委员会特征 | 第32页 |
4.1.3 控制变量 | 第32-34页 |
4.2 样本选择 | 第34页 |
4.3 模型设计 | 第34-35页 |
5 实证结果分析 | 第35-41页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5-36页 |
5.2 相关性分析 | 第36-38页 |
5.3 回归分析 | 第38-39页 |
5.4 产权性质的影响 | 第39页 |
5.5 稳健性检验 | 第39-41页 |
6 结论与启示 | 第41-4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1页 |
6.2 研究启示 | 第41-43页 |
6.2.1 完善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体系的构建 | 第41页 |
6.2.2 完善审计委员会工作机制 | 第41-42页 |
6.2.3 提高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 | 第42页 |
6.2.4 提高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 | 第42页 |
6.2.5 保证适当的审计委员会规模 | 第42-43页 |
6.3 论文不足及后续研究方向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