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

细菌纤维素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9页
    1.1 微生物产细菌纤维素第11-18页
        1.1.1 微生物产细菌纤维素的生理作用第11-12页
        1.1.2 产细菌纤维素的微生物第12-14页
        1.1.3 细菌纤维素的合成过程第14-18页
    1.2 细菌纤维素的生产与应用第18-26页
        1.2.1 细菌纤维素的生产第18-23页
        1.2.2 细菌纤维素的工业应用第23-25页
        1.2.3 细菌纤维素复合物第25-26页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第26-29页
        1.3.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26页
        1.3.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6-29页
第二章 产细菌纤维素微生物的筛选及其产膜性质的研究第29-55页
    2.1 引言第29页
    2.2 实验部分第29-32页
        2.2.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第29-30页
        2.2.2 产细菌纤维素微生物的筛选与鉴定第30-31页
        2.2.3 产细菌纤维素培养基的优化第31页
        2.2.4 细菌纤维素的形貌结构及其表征测试第31-32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2-54页
        2.3.1 产细菌纤维素微生物的筛选与鉴定第32-37页
        2.3.2 细菌纤维素产量的优化第37-46页
        2.3.3 细菌纤维素的性质第46-54页
    2.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三章 类细菌纤维素真菌膜的筛选制备及其与细菌纤维素的复合第55-69页
    3.1 引言第55页
    3.2 实验部分第55-57页
        3.2.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第55-56页
        3.2.2 真菌产膜的制备第56页
        3.2.3 真菌产膜的表征测试第56-5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7-68页
        3.3.1 冬虫夏草膜的形貌第57-58页
        3.3.2 冬虫夏草膜的多层膜结构第58页
        3.3.3 冬虫夏草膜的红外光谱分析第58-59页
        3.3.4 冬虫夏草膜的结构组成分析第59-61页
        3.3.5 冬虫夏草膜的热重分析第61-62页
        3.3.6 冬虫夏草膜的溶解能力第62-63页
        3.3.7 培养时间对菌丝体产膜的影响第63页
        3.3.8 氧含量对冬虫夏草产膜的影响第63-64页
        3.3.9 装液量对冬虫夏草菌丝体产膜的影响第64页
        3.3.10 细菌纤维素与冬虫夏草的复合第64-66页
        3.3.11 生物相容性测试第66-68页
    3.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四章 细菌纤维素与微生物动态复合脱色第69-87页
    4.1 引言第69页
    4.2 实验部分第69-71页
        4.2.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第69-70页
        4.2.2 庆笙红球菌/胶红酵母培养及固定化脱色第70页
        4.2.3 激光共聚焦观察固定化菌第70-71页
        4.2.4 固定化微生物脱色条件的优化第7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1-85页
        4.3.1 最佳产细菌纤维素菌种的选择第71-72页
        4.3.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固定化菌第72-74页
        4.3.3 胶红酵母/庆笙红球菌量对复合脱色的影响第74页
        4.3.4 产纤维素菌液量对复合脱色的影响第74-76页
        4.3.5 纤维素培养时间对复合脱色的影响第76-78页
        4.3.6 转速对复合脱色的影响第78-79页
        4.3.7 复合时间对复合脱色的影响第79-81页
        4.3.8 复合温度对复合脱色的影响第81-82页
        4.3.9 复合物的最适脱色pH第82-83页
        4.3.10 复合物的最适脱色温度第83页
        4.3.11 复合物的最适脱色方式第83-84页
        4.3.12 复合物的操作稳定性和存储稳定性第84-85页
    4.4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五章 细菌纤维素与纺织纤维的复合第87-107页
    5.1 引言第87页
    5.2 实验部分第87-89页
        5.2.1 菌种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第87-88页
        5.2.2 细菌纤维素/纺织纤维的复合第88-89页
        5.2.3 细菌纤维素/纺织纤维复合材料的测试表征第89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9-105页
        5.3.1 单根棉纤维与细菌纤维素的复合第89-91页
        5.3.2 同一平面上细菌纤维素与棉纤维的复合第91页
        5.3.3 层与层间细菌纤维素与棉纤维的复合第91-92页
        5.3.4 细菌纤维素与棉纤维的复合工艺优化第92-96页
        5.3.5 细菌纤维素复合多种纺织纤维第96-105页
    5.4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第六章 细菌纤维素纤维复合材料固定微生物脱色第107-123页
    6.1 引言第107页
    6.2 实验部分第107-109页
        6.2.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第107-108页
        6.2.2 细菌纤维素/纺织纤维膜固定微生物脱色第108-109页
        6.2.3 扫描电镜观察固定化菌第109页
        6.2.4 固定化微生物脱色条件的优化第109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09-121页
        6.3.1 胶红酵母/庆笙红球菌最佳固定基材的选择第109-110页
        6.3.2 固定化微生物与游离菌的脱色效果对比第110-113页
        6.3.3 细菌纤维素/棉/微生物的脱色机理分析第113-114页
        6.3.4 不同的固定化菌量对脱色的影响第114-115页
        6.3.5 不同的染料浓度对脱色的影响第115-116页
        6.3.6 不同的温度对复合物脱色的影响第116-117页
        6.3.7 不同的pH对复合物脱色的影响第117页
        6.3.8 不同的脱色方式对复合物脱色的影响第117-118页
        6.3.9 不同的脱色体系对复合物脱色的影响第118-119页
        6.3.10 复合物的重复利用效果第119-120页
        6.3.11 复合物的存储稳定性第120页
        6.3.12 复合物的二次复合后脱色第120-121页
    6.4 本章小结第121-123页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123-125页
    7.1 主要结论第123-124页
    7.2 创新点第124页
    7.3 展望第124-125页
致谢第125-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49页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第149-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牛肉香精中危害因子3-氯-1,2-丙二醇酯的检测方法和控制策略研究
下一篇:超短碳纳米管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超电容性能研究